風語筑承辦“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形象標志公開征集
零開始,創造無限
——“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形象標志公開征集
一、“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概況
黃浦江上,百舸爭流。黃浦江畔,浪潮奔涌。在浦江第一灣,閔行正聚力打造一個世界級科創灣區,引領科技發展新浪潮,繪就創新示范新畫卷。這里,就是“大零號灣”。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提出:“上海要努力在推進科技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面走在全國前頭、走在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進軍。”
近年來,上海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指示精神,緊抓“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這個核心任務,加快建設創新要素集聚、綜合服務功能完善、適宜創新創業、各具特色的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在此背景下,“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應運而生,成為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力量。
1、“大零號灣”的建設背景及歷程
2007年,習近平總書記(時任上海市委書記)要求閔行,“要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校區、園區、城區三區聯動發展”。2015年,閔行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地產集團緊密合作,建設“零號灣”創新創業孵化平臺,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2019年,李強總理(時任上海市委書記)在實地調研大學科技園建設時指出,大學在城市發展中具有特殊地位和獨特作用,要進一步把大學科技園做大做強。2022年8月,龔正市長主持召開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大零號灣”建設方案,并指出建設“大零號灣”科技創新功能策源區,就是要與楊浦國家創新型城區、已經具備輻射能力的浦東張江以及正在加快建設的青浦華為基地一起,形成東、西、南、北各具特點的全市創新格局,共同支撐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這一戰略大目標。2022年12月,陳吉寧書記在“大零號灣”調研時,提出“建立健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機制,加快推動形成科學家敢干、資本敢投、企業敢闖、政府敢支持的創新資源優化配置方式,打造創新發展新引擎”的要求。2023年2月,市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大零號灣”建設方案正式發布。
2、“大零號灣”名字的由來
“零號”:蘊含了兩層意思,一方面體現了創新創業與學校零距離、與服務零距離;另一方面蘊含了科技成果轉化“從0到1”的過程,重點為“硬科技”創業者提供成長和發展的條件。“灣”:主要是因為許多全球著名的科創中心,都是坐擁灣區、背靠校區,“大零號灣”同樣位居“浦江第一灣”,毗鄰兩所985高校,我們對標世界一流科創高地著力打造“科創灣區”。“大”:主要是表達了區域的空間范圍從最初一棟商務寫字樓,逐步擴大到17平方公里。從更大范圍看,以“大零號灣”為核心的高校院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可輻射至周邊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莘莊工業區、臨港浦江國際科技城總面積約120平方公里的區域范圍。這也就是“大零號灣”名字的由來。
3、“三圈層”規劃結構
“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著力打造 “內圈策源、中圈轉化、外圈應用”的圈層式布局模式:
內圈為核心策源區,以上海交大、華東師大為核心,依托高密度的創新資源和高水平的創新能力,為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提供源頭支撐。
中圈為成果轉化區,承接高校院所成果轉化項目落地以及師生“硬科技”創業。
外圈為開放創新區,包括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莘莊工業區、臨港浦江國際科技城等區域,重點承接成長壯大的企業溢出和加速服務。聯動張江科學城、東方樞紐和臨港新片區,輻射長三角乃至全國。
4、發展目標
“大零號灣” 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目標是經過十年以上持續建設和發展,力爭到2035年,“大零號灣”形成與黃浦江沿線外灘、陸家嘴、北外灘、前灘等區域錯位發展新格局;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成果轉化效能明顯提高,“硬科技”創新創業活力持續迸發,高科技企業加速集聚,新興產業規模持續增長,打造成為世界級“科創灣區”之一。
二、征集時間
征集活動于2023年7月7日17時(北京時間)開啟,于2023年7月31日17時(北京時間)整截止(以下簡稱“截止時間”)。任何于截止時間之后送達作品者,均不具有應征資格。
三、應征對象
全球范圍內的專業設計師、藝術院校師生、設計愛好者,不限個人或機構,均可按照本規則參加征集活動。
四、應征作品內容
方案設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征集階段,第二階段為深化階段(后續委托內容再行協商):
1、標志設計:可以是圖形,或文字,或圖文結合。
2、 三種情景下的標志應用效果:
1) 應用在平面印刷品(衍生品及宣傳資料等)。
2) 應用在公共基礎設施及指示系統(道路標識、景觀圍欄等)。
3) 應用在大零號灣品牌活動(企業發布會、創業者大會等)。
3、在標志和區域名的組合使用中,應于適當位置體現以下元素中的一種或幾種:
1)GRAND NEOBAY(大寫或小寫)
2)大零號灣
五、設計要求
1、策源功能區IP定位:“從零開始,創造無限”。
2、核心關注點:
1)設計主題要立足于大零號灣作為“世界級科創灣區”、 “全國有影響力的科創新地標”特殊功能地位,彰顯大零號灣區域的引領性、科技力、活力感;
2)設計方案要簡潔明朗、時尚大氣,同時主題鮮明、寓意豐富、標識性強,便于放大縮小,適用于整體形象組合及多種應用,如建筑外觀、展會展覽、路牌標識、宣傳資料、數字媒體等其它衍生產品;
3)設計標志要具有延展性、可變性、可塑性、可能性和可創性,同時具有演繹成動態、立體、漸變、交互、材質、視覺、色彩、數字化變換等多元的可能。
六、提交作品格式
1、靜態作品尺寸為1920*1080像素(寬*高),RGB色彩模式,JPG格式。請保留AI矢量文件(入圍之后需提交)。
2、如有動態作品,尺寸為960*640像素(寬*高),RGB色彩模式,以GIF格式上傳。
3、如需增加視頻動態文件闡述設計理念和應用,可將視頻上傳至網絡視頻平臺,再將視頻鏈接添加到作品說明中。
4、作品的提交應包含視覺形象的設計圖及設計說明。
5、設計說明有助于評選時評委對作品的理解,其內容旨在闡述標志設計思路、理念。說明文字應當簡潔明了,格式清晰,表述完整。
6、遞交的設計畫面中不應出現任何與創作者有關的信息,所有此類信息只能按要求填寫在《報名登記表》中。
七、遞交要求
1、應征者無需繳納任何報名或參與費。
2、應征作品提交方式:將填寫完整的電子版《報名登記表》及作品通過電子郵件形式發送到征集指定郵箱:grandneobay_vi@163.com
3、應征作品一經送達,即視為應征者已全部知曉并完全接受本征集規則。應征文件不符合本規則要求的,應征者可于截止時間之前補正。
八、評審團
袁由敏 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際教育學院院長,南特設計聯合學院院長
FrancescaVALSECCHI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副教授
張少俊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設計學院教授、日本物學研究會會員、日WGD成員
程雪松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
孔繁強 上海交大創新設計中心副主任
王鈞 視覺中國副總裁
九、評選流程
8月1日-8月4日 線上線下同步評選
8月5日 公布入圍單位作品、創意獎作品
8月20日(暫定) 公布優勝單位并同步公示優勝作品、宣發
十、獎項
1、設置優勝獎項共1 名,獲獎單位或個人獲得獎金人民幣10 萬元,甲方將同時委托后續深化服務,咨詢設計費人民幣20 萬元(根據具體要求再做協商);同時頒發優勝獎證書。
2、設置入圍獎項共5 名,獲獎單位或個人獲得獎金人民幣5 萬元,并頒發入圍獎獲獎證書;獲獎單位或個人可與主辦方簽署意向合作協議,若主辦方后續有設計需求,可根據作品考慮優先合作。
3、設置創意獎共4名,獲獎單位或個人獲得獎金人民幣5,000 元,并頒發創意獎證書;獲獎單位或個人可與主辦方簽署意向合作協議,若主辦方后續有設計需求,可根據作品考慮優先合作。
十一、組織機構
主辦單位:上海南濱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
承辦單位:上海風語筑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十二、相關聲明
1、收到的所有應征作品一概不予退還,應征者請自留底稿原件。
2、應征期間,應征者不得將參賽作品轉讓或授權給任何第三方,不得用于參加與本賽事相同或類似的其他活動。
3、優勝設計單位需與主辦方簽署《著作權轉讓協議》,所有獲獎設計作品知識產權歸主辦方所有,設計師享有署名權,甲方將同時委托后續深化服務,咨詢設計費根據具體要求再做協商。主辦方享有對相應獲獎設計方案進行再設計、生產、銷售、展示、出版等全部權益。
4、獲得入圍、創新獎及未獲獎的作品著作權仍歸原作者本人所有,主辦方享有對作品的展覽展示權,如需對該作品進行開發、生產、銷售等商業用途,主辦方需單獨與作者簽署相關協議,并向作者支付相應使用及設計費用。
5、所有參賽者必須是參賽作品的合法擁有者,具有自主版權,合法使用圖片資料等素材,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6、作品中如使用他人肖像或者設計圖片元素,必須注明來源并取得書面認可;大賽及大賽組委會只負責考察作品本身的質量,作品內容所涉及的版權問題由參賽者本人負責;凡涉嫌抄襲或涉及知識產權問題的作品,將自動失去參賽資格。若獲獎作品違規,則追回已頒發獎金等費用并公告。如造成第三者之權益損失,參賽者需自行負擔相關法律責任。
7、大賽主辦方對本活動保留最終解釋權。
十三、聯系方式
聯系人:呂軼倫
電話:+021 3490 6631轉6606
郵箱:grandneobay_vi@163.com
掃碼了解詳情
下載報名表
https://mp.weixin.qq.com/s/K2BLAO4TjsU13f4kKo0Qw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