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千百年來,勤勞的通海人民為“通江達海百匠地文彰武顯千年城”建設與發展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豐碩成果,國家、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的精湛技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為配合玉溪市政協文史資料《玉溪非遺》的編輯出版,保存珍貴的歷史資料,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通海的優秀傳統文化,現向通海縣社會各界人士公開征集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及代表性傳承人(詳見附表)的文史資料稿件。
一、征集內容
征集內容為通海縣內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以下簡稱“非遺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以下簡稱“項目傳承人”)的文史資料稿件(包括文字、圖片、日記、札記、信件、音視頻等):
1.非遺項目的歷史淵源、保護傳承和發展的基本情況等。
2.項目傳承人(含已故的代表性傳承人)的史料,包括但不限于基本情況、傳承譜系、學習與實踐經歷、技藝特點、個人成就、傳徒授藝情況、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情況、保護傳承相關實物資料情況等。
3.文化、史志部門從事非遺項目收集、挖掘等相關工作人員的回憶。
4.從事非遺項目資料整理、研究和管理的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回憶。
5.熱心于非遺項目保護傳承的社會人士的回憶。
6.非遺項目申報及認定情況。
7.非遺項目傳承和保護情況。
8.與非遺項目及項目傳承人相關的其他史料。
二、征集對象
對我縣非遺項目及項目傳承人有深入研究的學者、團體、單位,項目傳承人本人,非遺項目保護工作相關單位、團體及個人。
三、稿件要求
1.稿件內容應客觀、真實、具體,見人物、見故事、見現場,撰稿人不作主觀評論,但可選取權威的、學術的觀點。切忌虛構和杜撰。
2.文字稿件要突出“親歷、親見、親聞”特色,第一人稱記述,可以由當事人撰寫或當事人口述委托他人整理,字數在2500字以內,可讀性強。
3.圖片稿件可以是紙質圖片或數碼圖片,所提供圖片要有完整的文字說明。數碼圖片為JPG格式,圖片分辨率不低于600dpi)。
4.音視頻稿件要以紀實形式呈現,時長不超過10分鐘。
5.所投稿件需注明作者(包括撰稿人、口述人和整理人、攝影者、錄音者、錄像者等)真實姓名、民族、籍貫、工作單位及職務(職稱)、主要學術成果、聯系方式等。
四、征集時間
稿件征集工作自即日起至2024年6月30日截止。稿件一經采用,按規定支付相應稿酬。
五、投稿方式
電子郵箱:609112171@qq.com
聯系人:施興雄
聯系電話:
通信地址:通海縣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
附表:通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國家、省、市級)
序號
項目名稱
項目類別
級別
公布時間
1
洞經音樂(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
傳統音樂
國家級
2008.06
2
抬閣(通海高臺)
民俗
國家級
2011.05
3
者灣書畫之鄉
省級
2006.05
4
滇南石獅
傳統美術
省級
2013.11
5
高蹺舞獅
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
省級
2013.11
6
傳統木構建筑維修和營造技藝(通海)
傳統技藝
省級
2022.12
7
傳統面食及糕點制作技藝(豆末糖制作技藝)
傳統技藝
省級
2022.12
8
銀飾鍛制技藝(通海銀飾鍛制技藝)
傳統技藝
省級
2022.12
9
段思平在通海的傳說
民間文學
市級
2006.01
10
神僧畔富和落水洞傳說
民間文學
市級
2006.01
11
禮樂名邦傳說
民間文學
市級
2006.01
12
馬刨泉的故事
民間文學
市級
2006.01
13
五山腔
傳統音樂
市級
2006.01
14
木雕槅子門
傳統美術
市級
2006.01
15
通海《曹家大院》
市級
2006.01
16
揚琴
曲藝
市級
2006.01
17
蒙古族“魯班節”
民俗
市級
2006.01
18
興蒙鄉蒙古族文化保護區
市級
2006.01
19
碗燈舞
傳統舞蹈
市級
2016.04
20
蒙古族服飾
民俗
市級
2020.10
21
彝族三腔
傳統音樂
市級
2020.10
22
面塑
傳統美術
市級
2020.10
23
酥餅制作技藝(冰沙餅)
傳統技藝
市級
2020.10
24
稀餡火腿餅制作技藝
傳統技藝
市級
2020.10
25
重油大蕎餅制作技藝
傳統技藝
市級
2020.10
26
通海木雕
傳統美術
市級
2023.06
注:截至2024年4月,全縣共有國家級非遺名錄2項、省級名錄6項、市級名錄18項。
通海縣政協
2024年5月27日
https://mp.weixin.qq.com/s/Dqw65KzCq157DSvQDxIL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