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獎
專業組
徐心依《一葉渡千江》
以一葉渡千江作為主題,線條作為主要表達語言,造型上采用了水流方向與特殊地形地貌作為靈感來源,以自然變幻的水流暗喻“千江”,以小船的具體形象暗喻“自己”,其中添加透明樹脂材料體現其現代感與通透性。整體作品表達個人在人生旅途中漂泊奔波,即使面前有千般困難也要勇敢揚帆向前,以此作品來表達自己的人生態度,鼓勵自己與身邊的人,希望今后能夠繼續努力,熱愛生活。
材料:銀、樹脂
一等獎
專業組
葉梓穎《流形》
選取了建筑設計師弗蘭克?蓋里的建筑作品來作為設計靈感,將弗蘭克?蓋里的建筑作品特點運用到首飾設計中,以首飾為載體呈現出其建筑的特色。作品整體造型體現出建筑富有流動性和極強的張力的特點,運用琺瑯漆來呈現建筑表面的質感和色彩。
材料:925銀、琺瑯
二等獎
專業組
陳一介FOREVER LOVE《至愛》
——群魚暢游海底鱗片閃耀深海
——人的情感在不斷的觸動中冰雪交融
——晝與夜的交織煥發出活力的新常態
——彌漫出對生活的愛戀和人性的崇高
材料:鍍金、鋯石等
二等獎
專業組
傅耀玉《那么近,那么遠》
隨著網絡的發達和通訊工具的先進,越來越多的人拿起手機,變成“低頭族”,手機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同時,也制約著彼此,它充滿著魔力,可以將天涯拉近成咫尺,也可以將盡在咫尺的變成遠在天涯。
作品表達的是困在手機里的人們從正面看似擁抱,并行的親密關系,從側面看實則充滿距離感,就像現代社會科技發達了,看似親密的關系實則疏離了,彼此那么近,彼此又那么遠。
材料:18K黃、18K白、鉆石
三等獎
專業組
楊方舟《P+P=1【P=P】》
作品名稱是對薛定諤方程的描述,薛定諤的貓是一個量子物理學的概念,描述了一只由于量子疊加態而處于“既生又死”的小貓。生與死的差別在薛定諤的貓身上變得無比模糊。量子物理學將人類對世界的認知推向了新的境界,糾纏的量子效應,穿越生死的界限就是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
三等獎
專業組
鄭連博《綣——之蝴蝶效應》
作品主體采用18K黃金與鉆石、藍寶石等元素,設計成一只振翅高飛的蝴蝶。其下配和田玉籽料雕浪花一朵。為了突出作品視覺上下連貫性,蝴蝶身體與翅膀被設計成浪花飛濺之狀,簡潔明快,逸興遄飛,使作品更具動感與神韻。其設計不僅外觀別致,而且更具特色之處還在于它的“可拆卸性”。分為上部的“蝴蝶胸針”和下邊的“浪花澎湃”掛件;再組而合之,成為主作品“綣之蝴蝶效應”。作品創意來源于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所提之“蝴蝶效應”理論.
和田玉者,中華文化之重要載體之一,自古及今,其不僅是尊位與高尚品德之代表,更是所有平安吉祥、和美安康的代名詞。今擇之而琢,再配鉆石、藍寶,中西互聯,善念互通,結“綣”之緣,化而成器。亦可謂之“文化自信”。
三等獎
專業組
陸野《夢境擺渡》
夢境,是我和你連接的一個圣地。這里沒有喧囂的吵鬧,沒有世俗的壓力。只有我和你,我的夢里經常出現一個湖面。這個湖面是你的面龐,我經常跳入其中。水流化作我對你的愛戀。讓我們相擁在一起,纏綿難舍難分。
戒指整體造型是愛人的臉龐,而我情不自禁的跳入你。濺起的水花讓我陶醉反復。
耳墜造型是水花揚起之后再次露出愛人的臉龐,如此反復。永遠沉迷于你的美麗。
材料:AU750
工藝:通過前期電腦起版,起蠟模。臉部與水花與腳為拋光面。臉部紋飾做敲擊紋。
三等獎
專業組
王瑞萍《輪回的記憶》
作品的靈感來源于大自然界的榕樹,榕樹生命力頑強,在任何環境下都能生長,此作品代表了現代人,在互聯網的時代,頑強的改革變大變強,一個世紀的輪回。
材料:S9999純銀、螺鈿、半寶石
三等獎
專業組
陸曉慧《探索or駐守》
人大部分的時間都充滿矛盾。自己就像一個小社會,各種情感相互牽絆,無法理清。在面對未來的不同的選項。是順從內心的好奇去探索未知?還是珍惜當下?探索如果是靈動的觸須,那駐守就是自己的根。其實兩者相互依存。
靈感來源于樹木的生長。交織纏繞的是根,是當下,是供給芽的營養;發散生長的是芽,是探索的觸角,是未來的無限可能。“駐守”還是“探索”?
材料:925銀鍍金,包鑲鋯石
工藝:3D打印,金工,鑲嵌
網絡人氣獎
專業組
靈感來源于順著山澗行走于山林的經歷,俯身去觸那清溪,晶瑩的溪水像一條剔透的銀練在手上抖動翻滾,涼爽了心脾。山澗繾綣,遇以濯手,心生歡喜。
工藝:蠟雕
http://k.sina.com.cn/article_1784473157_6a5ce645020019dm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