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絲綢之路女性創新設計大賽自啟動以來得到了境內外機構及個人的廣泛關注,大賽以女性創新設計交流分享為紐帶,以“推動形成綠色發展和生活方式”創新設計為契機,將女性設計賽事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樹立了國內專業女性設計賽事的新標桿,建立了絲路沿線女性創新設計的新典范,搭建了絲路沿線地區和國家女性交流互鑒、務實合作的新平臺。
區和國家女性交流互鑒、務實合作的新平臺。
近期賽事組委會將對獲獎作品進行定期展播,以下為綠色生活類設計獲獎作品展示:
一等獎
作品展播|第三屆絲綢之路女性創新設計大賽(綠色生活類)等級獎作品
GL097尋·城市邊緣綠色活力重塑下的連鎖反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作者團隊:陳彥祺、屈苗苗、李丹、梁晗作品介紹:在奧斯陸的Hovinbyen城市更新的日新月異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變,同時也影響了城市運行的各個層面。鑒于城市正在發生的種種變化,密集型城市發生轉型問題是我們亟待解決和必須解決的問題。延續城市轉型、綠色交通、健康美麗的風景和公眾參與等方面的關注,挑戰對于在人口密集的城市的轉型地區的“共同點”的探索,來解決的一系列城市環境問題。城市的邊緣同時也為城市研究與實踐帶來了機遇——不僅促進了城市文化喚醒和設施完善的突破與更新,更在綠色可持續技術快速發展的環境下,使城市的邊緣地帶帶動整個城市的發展脈絡,賦予了人們審視城市環境的新視角。活力重塑下的連鎖反應在城市中是指通過一個微小的改變,引發產生來自文化、經濟、環境、生態方面的一系列反應。低利用率土地的連鎖反應建設,正是通過一塊或多塊碎片化的小場地之間產生可持續的碰撞和綠色的連接來創造城市邊緣活力更多的可能性。
二等獎作品展播|第三屆絲綢之路女性創新設計大賽(綠色生活類)等級獎作品GL184大眼國兒童美術博物館大眼國兒童美術博物館作者團隊:嚴婷婷(女)、雷元詣(女)、陳陽(女)、肖燕(女)、李寧(女)、蘇娟(女)、趙亞楠(女)、徐暉(女)、劉文靜(女)、管婧婧(女)作品介紹:大眼國兒童美術博物館是為2-12歲兒童設計建設的沉浸式互動空間,場館中分為六大主題區域:美學基礎區,大師區,涂鴉區,五感藝術區,世界藝術之旅主題區,科技藝術交互區。通過多元場景互動與世界藝術融合,讓孩子們感受豐富的藝術視覺盛宴、專業的美學基礎知識、多彩的絲綢之路風情、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設計思想:兒童為主導,以兒童的大眼睛看世界,希望每個孩子都擁有發現美的眼睛。設計理念:多層級兒童美術博物館方案:辦公樓宇博物館,社區博物館,兒童友好城市博物館。讓美在身邊,美在家庭,美在社區,美在城市。設計目的:融合國內外先進的兒童教育理念,搭建博物館教育體系,引領博物館教育方式,帶給西安乃至全國兒童全新的探索式藝術教育。綠色環保特性:館內超過15%的展品、道具由生活廢棄物或日常回收物改造創作而成,并且大部分道具可循環持續使用。作品展播|第三屆絲綢之路女性創新設計大賽(綠色生活類)等級獎作品
GL190“煥新·街區重生”城市街道空間的有機更新設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作者團隊:陳佳瑤(女)、高云強(男)、徐子健(男)
作品介紹:
本設計針對在日益更新的城市化建設中,缺乏合理的規劃的建設路東段街道,針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市民,例如老人、兒童、青年、上班族等,在不進行大規模拆改的情況下,對于城市街道的改造設計。分別從停車、人行安全、景觀空間改造和小吃街環境的優化,提出了富有針對性的建議,并完成了相對完整的設計方案。對人群和車輛進行了疏導,運用彈性搭建設計,為商鋪提供了更為合理的購買及經營空間。為西安市老城區典型的城市街道改造提供了較為合理的設計解決方案。
三等獎作品展播|第三屆絲綢之路女性創新設計大賽(綠色生活類)等級獎作品GL070彳亍之地——城市體驗式盲障空間的概念化革新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作者團隊:孫桂(女)、宗姍(女)、趙迪(男)作品介紹:城市盲障體驗空間示范點選取在陜西省西安市雁塔區高新二路中心公園,是創業咖啡街區的核心部位,周圍商業寫字樓圍合,外圍居住小區眾多,半小時路程內連接多處盲障人士聚集點,創業街區作為新型旅游景點吸引大量游客,該場地具有多層次人群體驗的價值。經調研發現,場地現狀中心公園內綠化模式較為單一,空間利用率較低,整體景觀空間節點功能相似,示范點將以充分給周圍人群提供趣味性體驗空間、為盲障人群爭取平等和諧的空間場所為出發點。將盲障體驗空間作為示范點融入城市中的綠地空間中,補充“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的傳統含義。讓盲障群體融入到你我的社會中,讓這個城市對盲障人士多一份溫柔。更多關注于殘疾人的生活狀態與需求,拉近與盲人的心理距離。讓盲人能走出小范圍的生活半徑,勇于從室內走向戶外空間,通過觸覺、嗅覺、聽覺體驗參與到戶外空間。建立視障人群的空間感,重塑大眾人群的時間感。作品展播|第三屆絲綢之路女性創新設計大賽(綠色生活類)等級獎作品GL071在水一方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作者團隊:葉娟(女)、文楊(女)、李靜(女)作品介紹:水孕育了世界的生靈,也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該項目位于中國河北省東部的豐南區,是唐山地震受災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鋼鐵,造紙等工廠排放工業廢水,居民排放生活污水,致使該地區河流嚴重污染,河流的顏色和氣味嚴重影響了城市周圍的環境,其水污染問題日益嚴重。該設計以傳統文化為依托,以生態治理為手段,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堅持以人為本,進而提升這一個地區的景觀質量。從微觀角度出發,要盡可能利用現有資源將場地矛盾降到最低,同時要采取一系列技術措施來提高用水效率,從而減少污水排放,建立雨水管理系統,最終改善現有景觀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升景觀質量,改善水污染,不僅要從景觀設計的角度出發,同時還要從人的角度出發。我們應該建立保護水資源的意識,同時學習水的精神和品質,涵養心性,修煉謙卑,效法水的無私善行,以此來更好地改善當地景觀。作品展播|第三屆絲綢之路女性創新設計大賽(綠色生活類)等級獎作品GL123“DIVA”the blue dres(天后藍色連衣裙)ST-JEAN-LE-BLANC
作者:JOYEZ(法國)
作品介紹:
由回收及加工的物料制成的裝飾品、飾物、珠寶及成衣。
過度消費導致可重復使用的廢物的過度生產,比如鋁膠囊、塑料瓶,K7音視頻黑膠唱片、電線,舊衣服等等。那么為什么不用這些來制作一件舞臺裙?生態設計為這種理念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收集膠囊,把它們清空、清洗、改造、組裝起來,為了舒適,還要用毛氈將把膠囊鏈接,根據材料的不同,制造工藝也會有所不同。我通過實驗和查閱大量文獻來開發我的專業知識,經常向藝術家和工匠請教,這些交流讓我得以發展和分享我們不同的技能,在可持續環境、生態責任、再就業文化、回收和過度循環方面所作的努力也使我正在接觸到越來越多的個人、專業人員和所有年齡層的參與者。升級循環經濟系統理念是從自然生態系統近乎周期性的功能中汲取靈感的,環保知識也適用于各種學科:室內設計、服裝珠寶、花卉藝術、鑲嵌、塑料藝術、設計等,因此改善世界生態環境的想法也讓許多人想要加入。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news.sohu.com/a/627484726_121124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