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融合視象——2019國際紋樣創意設計大賽在浙江美術館進行作品復評。復賽評審團由國內外頂尖設計師、業內專家教授組成:吳海燕(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導)、Gabriele Goretti(佛羅倫薩設計雙年展策展人)、LaLa de Dios(歐洲紡織協會會長)、Goto Daiju(東京造型藝術大學教授)、Louise Birgitta Adkins(曼切斯特城市大學藝術學院教授)、Daniel Henry(Daniel Henry工作室創始人)。
上午10:00,評審團聽取選手們的現場講解并進行充分交流。
下午13:30,封閉式復評正式開始,評審團秉承嚴謹、公正的原則,幾番篩選,最后達成共識,決議出本屆大賽的各類獎項。
(左右滑動可查看更多圖片)
最佳概念創意獎
《繡嗅》
謝美華
在悠久的中國刺繡歷史進程中,畫繡是刺繡與繪畫結合的特殊藝術產物,它包涵著極高的藝術欣賞性。畫與繡自古以來同根同源、藝術形式共通,師傳統而創新意,從題材、材料、針法、形式四個方面,探索傳統與現代的創新可能。
傳統畫繡之于現代,很大程度上是題材的拓展、材料的開發、針法的創新、形式的突破,這四個方向的嬗變。“繪繡結合、亦繪亦繡、繪繡參半、透露繡地、純欣賞性”的畫繡特征可以作為現代創作語言或者承載作者理念的表現媒介點。我在題材,繡線、繡地材料方面嘗試了創新突破,針法方面“老針新用”,形式方面繪繡結合、藝術跨界,進行大量“繪繡結合“模式的創新實踐,作品具有較大的顛覆性,將繡繃擴展至繡置,走向偏藝術裝置的道路。
最佳材料創意獎
《記憶織帶》
吳夢涵
我試著回憶最近的生活,發現了一些無關痛癢卻印象深刻的畫面,比如電視機里發型古怪的歌手、超市中明亮的黃色水果、紀錄片中奮力吹嗩吶的老人、發霉的番茄醬、暴雨天沖刷的馬路等。我試圖將殘留在腦海中的畫面還原出來,組成重復而斷續的圖案,將其編織成“記憶織帶”,以此記錄日常生活中平凡而鮮活的瞬間,讓已經模糊并遠離的記憶以另一種方式回到人的身體中,讓記憶再一次與創造者產生互動。
最佳應用獎
《迷城》
郭峰喬
地毯紋樣設計以雨中都市為靈感,意在發掘城市在雨天的獨特光芒。我們在雨中重新探索城市,整個城市被賦予了夢幻的理想主義色彩,時光與眼前的景象在這里扭曲,空間與空間之外,還有無數門等待我們開啟,也會有無數的空間等待被探索發掘。原本堅硬冰冷的直角線條因雨水和潮濕的空氣變得朦朧,靈動。霓虹燈光也穿過層層水汽,營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的虛幻世界。這一刻,我們變得柔軟沉靜,我們聽到這座城市的回聲......本設計分為三個系列,分別為:迷城——朦、迷城——聲笙、迷城——幻。三個系列從不同的角度表現雨中都市的虛幻感與未來感。
《指引你回家》
賴姝曄
作品的靈感源于墨西哥亡靈節,在節日當天墨西哥人慶祝生命周期的完成,迎接一年一度生者與死者的團聚。人們祭奠亡靈卻無悲傷,意在與死去的親人一起歡度節日,他們認為死亡并不是生命的歸宿,而是新生活的開始。
作品主要提取亡靈節中骷髏和代表靈魂的蝴蝶為主要元素進行抽象表達,將元素圖形化,又將平面的圖形用針織語言立體化。因為整個節日都是歡樂的氛圍,所以在用色方面也是選擇比較活躍的飽和度高的顏色。在服裝結構方面則將余量運用到多種穿法當中,每套衣服都有兩種不同的穿著效果,來表達兩界的團聚。
《鄉愁》
楊宇
整組作品是作者在之前的兩年中對自己鄉愁的一種整理和表達。本項目也體現了Andreas Huyssen的文章中對于‘memory project’的部分闡述。創作者們是在孕育有含義的物體,它與當地歷史與文化、個人感受與生活經歷息息相關。同時它又富有敘事性,融合了大眾的文化與工藝,又以一種創新的形式使當地之外的人去理解和接受。
作者在中國杭州和蘇州,英國倫敦和愛丁堡學習中西方傳統與現代編織工藝。通過紡織結構組織設計留出經線,爛花絲網印刷制作出經線,并和英國Gainsborough品牌合作,運用到最先進的數碼提花壁毯機織當中。作者結合中西方傳統手工編織與當代數碼提花機織工藝,去表現和反思當代社會進程中,人與環境、文化與環境之間的融合與發展。
優秀獎
《白苧風生》
孫藝航
苧麻也稱為“中國草”,在古代是平民們的主要衣料,苧麻纖維無論從“色彩”、“材質”、還是從“形態”、“內涵”都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深深地吸引著我,但當我去江西考察的時候,卻發現當地的織造手法非常單一,主要以平紋織造為主,表現手法不足,所以我想對中國的傳統纖維材料做一些改變,充分利用苧麻纖維自身的特點,通過剖析傳統夏布的織造工藝,挖掘夏布織造工藝過程中獨特之處,以“織”為主要表現手法,在“一棵苧麻到一匹夏布”的基礎上,將苧麻纖維再創新,并結合不一樣的織造技法,織出新的視覺效果的苧麻紡織品。最后將它們以“裝置”的形式排列成一件大型的麻衣,還原“苧麻是萬年衣祖”的歷史。這件作品包含了自己對苧麻材料的理解與感悟,也將自己最真摯的感情融入到這個大型的作品中去。
《記“易”碎片》
徐小蕓
作品以廢舊易拉罐為原材料,通過清潔消毒切割等工序,將其制成片狀規整的矩形,再進行打孔與刺繡,通過對易拉罐的可持續利用,傳達環保的理念。而一個個由彩色的紗線織成的刺繡紋樣,或抽象,或具象,皆是90后一代童年記憶的縮影:大風車,俄羅斯方塊,跳房子……片與片的接合,線與線的交織,熾熱與柔軟的融合,材質與燈光的呼應,共同拼湊出那段久違的時光,宛如一扇時光裝置,觸碰這一代人心底深處封存著的童年印記。
《流金歲月》
郭夢楠
將“澳門回歸20周年”關鍵字分別進行圖形化設計,提取澳門本土元素進行重塑。學習荷蘭風格派的設計特點將圖形配色簡單分為4個標準色。將設計元素以構成的形式組合成新的紋樣,不斷嘗試各種組合方式,形成多樣的紋樣設計,將這些紋樣用于配飾、家裝、服飾、包裝等產品上,為節慶增添色彩!祝福中國!
《Aesthetic Prostetics》
Joséphine Javaux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view.inews.qq.com/k/20191121A034SW00?web_channel=wap&openApp=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