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屆松陽鄉村振興全國建筑設計大賽
獲獎作品分享
#競賽主題#
一千人眼中有一千種鄉村——
耄耋老人用古老手藝留住歲月時光
赤誠少年用雙手摘星攬月一路步履不停
垂髻孩童用天馬行空的想象搭建城堡
競賽強調"面向真實、關注民生、在地創新",圍繞"新時代、新生活"的基本目標,以打造松陽"國家傳統村落公園"為核心,聚焦松陽閑置用房、用地,對老街、老村內的建筑與環境等進行創意設計,旨在通過設計的力量為傳統街市、村落注入時代元素、最大限度激活其內生價值,為切實推動新時期松陽全域可持續發展激發有益的研討。
大賽提供了四個任務地點供參賽者選擇,此次分享的獲獎作品分別歸屬為以下兩個地點。
任務一:古市鎮老街供銷社改造設計
二等獎 獲獎作品:《直播社》
設計者:王文濤
任務二:大東壩鎮黃南村民居改造設計
入圍獎 獲獎作品:《歸·源》
設計者:于洪熙 劉文濤 仇思凡 楊豪文 王慧
為了更好地學習設計技巧,我們請到了獲獎者進行經驗分享,以下是獲獎團隊以問答形式呈現的競賽感想
01
《直播社》
No.0 設計說明
Design description
在營銷策劃層面: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直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滲透至如今的社會,它為民眾提供了一種更接地氣,更直接到位,更互動實時的生活方式,使得每個人都可以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展示自己。
設計試圖將直播與供銷社兩者結合,以供銷社為平臺,以直播為媒介,結合供銷社本身帶有的買賣空間特征,通過直播教育和直播帶貨兩大主要功能板塊,賦予供銷社新的功能定位;通過教育當地民眾掌握直播技術,增加居民就業率,拉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將松陽本地獨特的美食、茶葉、民俗文化等通過直播,得到更多的傳播進而走向世界。
在建筑設計層面:試圖從城市角度出發,打開供銷社左側形體,使其成為街角口袋公園,彌補街道灰空間,于此同時拆除原有外掛樓梯,移動至口袋公園后側,拆除背立面局部體塊,緩解與左側民居距離過近帶來的巷道壓力。
首層高差處理問題,考慮周邊老年人,將主入口移動到口袋公園一側,沿展示櫥窗一層設置坡道,室內保留供銷社門市部的買賣功能,布置居民展示售賣展臺,服務當地居民及游客。二層為直播教育板塊,設置兩間直播教室和一間視頻剪輯間,為當地民眾提供直播教育,通過對窗的特殊處理,將空調機,儲物柜,窗套三者揉合成一個整體。在建筑三層,拆除原有隔墻,恢復大空間格局,通過抬高木屋架設置高窗,展現原有結構之美,屋架之下靈活布置若干個單人直播艙,兩人直播艙,多人直播艙,滿足民眾不同的直播需求。于此同時在口袋公園頂層設置望鄉臺,游客可在此欣賞到松陽歷史優美的原始村落肌理。
No.1 鄉村振興設計(建筑、規劃)有哪些切入點表達鄉村文化?
Q & A session
可以從空間的角度,比如一等獎,空間氛圍很棒,可以思考從材料的角度考慮,結合當地的特色,現場入圍的有幾個材料用的很棒,評委貌似很喜歡這種,也可以從營銷策劃的角度去切題,如何將鄉建改造完成后,能持續保持活點其實很難,切記把它建筑師的職場秀,除了民宿和展覽其實還有很多功能可以結合,比如:康養,綠色農業,醫美,餐飲,工坊,直播等。
No.2 前期調研的內容和側重點有哪些?都是通過什么方式和方法獲得的?
Q & A session
前期調研一部分是關于老建筑本身的,比如建筑的結構形式,街道空間特征,以及周邊使用的人群的分析量化,一部分是關于直播的量化,什么樣的直播適合這里,怎么定位功能讓兩者相互結合,通過網絡搜集圖片和查閱相關論文。
No.3 后期圖紙表達的側重點和邏輯思路?
Q & A session
其實圖紙的表達我比較喜歡簡單處理,除了概念和設計說明,就只剩平立剖和效果圖了,這種偏命題式的競賽,能用渲染圖表達的效果盡量去渲染表達,因為市面上流行的插畫風拼貼風很難表達出材料額真實性,他們強調的往往是一種抽象的空間,后者更能直觀的表達真實的空間感受,評委在短時間內快速讀懂你的想法。
No.4 網紅經濟下直播等形式對實體行業有很大的沖擊,請問您如何在設計中把實際的空間體驗和網絡時代的功能需求相結合?
Q & A session
其實供銷社本身的空間特征和直播社有某種契合度,原來供銷社的空間結構就是1F大空間2小隔間3F無柱人字形屋架大空間,正好和設定的直播展示,直播教育,直播艙所需要的空間高度匹配。
02
《歸·源》
No.0 設計說明
Design description
歸,趨向或集中于一個地方;源,事物的根由。設計源于陶淵明《歸園田居》和《桃花源記》的內容,提出“歸源”的設計理念,通過設計的引導,無論游客還是村民,都能在此尋找到生活的本源,營造出一個使“外人”甚異,復得返自然,村中黃發垂髫,怡然自得的和諧共享的公共空間。古宅將成為黃南村的鄉土文化載體和旅游宣傳窗口,充分展現松陽“最后的江南秘境”的魅力。
項目基地位于松陽大東壩鎮黃南村中心路25號,需要改造的古宅則是村民與游客共同使用的活動中心。它既是村民日常生活的聚集場所,又是游客參觀的必經之地,它承擔了村民活動,辦公,旅游接待,文化展陳等多種復合功能。
古宅歷經多年使用,改建和損壞,結構形式和空間秩序新舊雜糅。我們將內部空間秩序重新梳理,去除了庭院中的部分加建,整合了古宅和附房的關系,將整個建筑聯系在一起,形成了三進院落的空間形式和起承轉合的空間體驗;對結構進行修補和替換,同時運用傳統材料和現代材料,又和新植入的構件形成質感的對比,保持了建筑歷史的可讀性;把村民和游客的活動場景植入到場所之中,借鑒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手法,根據不同的空間本體特點,設計了不同人群的行為流線,增加了空間體驗的趣味性。
古宅作為歷史保護村落的一部分,除了滿足自身的空間需求,更應被視為激活古村落空間的契機。我們整理了古宅門前的場地,在保留原始機理的同時,增加不同尺度的活動場地和水岸景觀,與溪水形成互動,營造出符合村民生活習慣和游客體驗性的場所。
No.1 如何梳理原有的鄉村場地?
Q & A session
場地布局中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場地中組成元素形態的確定,二是元素之間組織關系的確定。布局階段場地設計的結果所反映的是場地的整體形態,也就是場地基本的表現形式。場地設計是整體的設計,但如果僅停留在整體的層次上是不能將其認清的,因此適當的分解和剖析十分必要:原有場地在村中定位為綜合空間和晚上人流聚集點,而卻被一條道路劃分成南北兩片,為了弱化分割感我們采用了均衡與中軸的方式,利用原有高差將植被和景觀小品分為3個階梯,附有儀式感。此外在臨近水面的空間設置戲水臺和汀步,并通過中間的眺望臺觀瞻青山綠水。
No.2 在設計中如何協調各種功能之間的關系,把游客和村民之間聯系起來?
Q & A session
設計主要從兩個方面考量:游客體驗和村民活動。在游客體驗方面,最開始我們是把各項體驗打散于建筑中,后來王颯老師建議我們為游客設計一套鄉村文化展示,手工藝展示,手工藝體驗、教學,特色飲食體驗,最后購買紀念特產的完整體驗流線,修改之后感覺整個建筑空間更加具有序列感和整體性了。在村民活動方面,我們將兒童和老人的活動場所融合在一起,使老人和孩子可以在休閑的同時產生互動,既增加了趣味性,又方便互相照看。村民和游客既有各自單獨的使用流線,游客在體驗的過程中,又和村民,手工藝者發生了互動,兩者也可以在此匯聚。
原來古宅的舊空間已經支離破碎了,因此,我們更多的是從新植入的具體功能去設計。如體驗炒茶需要的空間,編織手工藝需要的教室,特色畫需要的展覽空間,兒童需要的游戲空間,閱覽空間,老人需要的休憩空間等,再把這些空間進行串聯和整合,形成完整的流線關系,并對局部的結構進行鋼結構替換,減少封閉的空間,延續了古宅木結構本身給人空間流動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