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文/沈中杰
在數字技術狂飆突進、信息傳播無遠弗屆的當代,人類文明的肌理正經歷前所未有的重構。當藝術創作從精英殿堂走入大眾視野,當短視頻的“15秒奇觀”成為文化傳播的主流形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始終以守護者的姿態,凝視著時代浪潮中藝術價值的嬗變軌跡。值此2025年大阪世博會之際,恰逢《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簽署20周年,我們以“瞬間·永恒”為精神坐標,在ATSF項目框架下策劃這場先鋒性藝術實驗,試圖在流動的時代湍流中,為藝術價值的錨定提供新的認知維度。
社交媒體的崛起,讓安迪·沃霍爾“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的預言成為具象現實。在算法主導的傳播邏輯中,藝術創作的門檻被消解,表達權回歸大眾,但隨之而來的是價值評判體系的震蕩,當“網紅效應”與“流量經濟”成為藝術曝光的核心邏輯,傳統藝術機構的權威性遭遇挑戰,文化多樣性的存續空間面臨擠壓。UNESCO作為全球文化多樣性的守護者,敏銳捕捉到這場變革中蘊含的雙重性。自媒體既是消解傳統藝術秩序的“解構者”,亦可能成為重構多元價值的“催化劑”。本次展覽正是基于這一洞察,將“瞬間的閃耀”與“永恒的價值”并置,既承認數字時代藝術表達的即時性、碎片化特征,亦追問,在信息洪流的沖刷下,何種藝術創作能穿越時間維度,成為文明長河中的精神坐標。
本次展覽突破傳統白立方空間的展示范式,以“限時展示”為核心機制,構建具有先鋒精神的展覽新范式。將展廳轉化為流動的“時間劇場”,每件作品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從亮相到退場的完整敘事。這種“稍縱即逝”的展示方式,迫使觀眾直面藝術創作的本質,剝離策展包裝與市場濾鏡,作品能否在瞬間觸發情感共鳴或智性思考。借助高清影像記錄、區塊鏈技術存證,為每件參展作品建立專業數字檔案。技術在此不是喧賓奪主的“主角”,而是忠實的“記錄者”,確保“瞬間”的藝術表達獲得可追溯、可傳播的永恒載體。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藝術是否仍需承載超越性的精神追求。當虛擬藝術、AI創作等新形態不斷涌現,傳統的“原創性”“唯一性”概念該如何重構,“限時展示”能否成為破解當代展覽疲勞的密鑰。如何平衡商業傳播需求與學術深度,避免展覽淪為轉瞬即逝的文化快消品。在全球化與本土化的張力中,邊緣文化的藝術表達如何突破傳播壁壘,為不同文明背景的藝術家提供公平的展示機遇。
項目特別甄選來自全球的新興藝術家,他們帶著不同文明的基因密碼,以繪畫、影像、行為等多元媒介,詮釋對“瞬間與永恒”的哲學思考。我們相信,作為“新興藝術孵化平臺”,那些在時代褶皺中悄然生長的創作力量,終將在某個瞬間照亮人類的精神星空,成為文明傳承的永恒注腳。
“藝術+科技”的融合不是目的,當我們在大阪世博會的展廳里,見證一件件作品在短時間內完成綻放與謝幕,實則是在觀察一場關于藝術生命力的宏大實驗。愿這場實驗成為一顆思想的種子,在全球觀眾心中萌發對藝術價值的新認知,真正的永恒,或許就蘊含在那些觸動靈魂的瞬間里。而文明的厚度,正是由無數個這樣的瞬間層層積淀而成。
瞬間·永恒——流動時代錨定藝術價值
Global Habitat Design Awards
征集公告
火|熱|申|報|中
Art&Tech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Program(ATSF計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簽署20周年慶祝活動
為慶祝《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簽署20周年
“瞬間·永恒”主題展,現面向全球公開征集視覺藝術作品
授權杭州豐珥文化藝術有限公司作為中國唯一的項目執行方
誠邀藝術家共同參與這場先鋒藝術實踐
展覽基本信息
▼
展覽日期:2025年8月30日
開放時間:10:00-22:00(共12小時)
展覽地點:2025年?本?阪·關西世博會園區
Future Life Zone,Future Life Experience&Team Expo Pavilion
主辦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電影電視和視聽交流理事會(CICT-ICFT)
創意與創新平臺(PCI)
承辦方:中國杭州豐珥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2025年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以下簡稱“公約”)頒布20周年。
為慶祝公約頒發20周年,直屬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電影電視和視聽交流理事會(CICT-ICFT)及其下屬的創意與創新平臺(PCI)共同發起藝術與科技共創可持續未來(ATSF)計劃,計劃于2025年8月25日至31日在大阪世博會上舉辦集論壇、展覽和藝術表演為一體的綜合性慶典活動,包括重量級演講、藝術與科技展演、VIP交流會等。
作為慶典活動之一的“瞬間·永恒——流動時代錨定藝術價值”主題AI藝術展,聚焦“數字時代藝術價值的瞬時表達與永恒意義”,探索AI藝術、數字藝術在全球文化傳播與可持續發展中的價值,為來自全球的AI藝術家提供展示才華、促進交流與推動合作的舞臺。
參展藝術家規劃
征集規模:
全球120位藝術家(架上藝術作品),每人一件作品。
展示機制:
1.主展墻每30分鐘同時展示7件作品,搭配10分鐘專業團隊換展時間,
循環呈現120位藝術家作品
2.大阪世博會專屬設計顯示屏展柜循環播放藝術家視頻內容(藝術家介紹及藝術創作理念)
作品征集規范
領域要求:
以視覺藝術為主,包括繪畫類、攝影、數字藝術、設計等,需適配快速安裝卸,排除大型、
重型或復雜調試作品
規格限制:
作品不含外框,寬度≤70cm,高度≤60cm
選拔流程
國際評審委員會:
由UNESCO專家、2-3位知名策展人、1位藝術評論家、1位藝術機構代表組成
匿名評審標準:
藝術性、原創性、技術可行性
流程節點:
發布公告→在線提交方案(含作品圖/視頻、3分鐘內創作陳述、簡歷)→匿名評審→公布名單→簽訂協議(明確作品規格、運輸、版權等)
作品權益說明:
1、主辦方出品展覽畫冊(非出版,每一位藝術家作品都將呈現)
2、展覽結束后所有作品歸還藝術家,頒發參展電子證書(部分紙質證書)
展覽內容與形式▼核心展示模塊
主展墻動態輪換
采用標準化裝置,每30分鐘精準更換7件作品,旁設高清屏實時顯示
1、藝術家信息(姓名、作品名、創作理念、國籍)
2、全作品視頻輪播(確保所有120位藝術家信息12小時持續可見,字幕和語音以英語和日語呈現)
藝術家現場互動
鼓勵藝術家在作品展示時段親臨現場,指定區域接受簡短采訪或與觀眾交流
專業換展保障
布展團隊確保主展墻動態輪換完成作品更換
影像記錄
1、錄制展墻更換、開閉幕及現場
2、為藝術家制作專屬展示視頻(含作品特寫、現場互動),產出展覽紀錄片
3、提供新聞稿、高清素材,支持媒體預約采訪
配套活動安排
開幕儀式
UNESCO專家、策展人、藝術家代表致辭,啟動計時裝置,展示首件作品
“瞬間之聲”音樂表演
展區旁設置小型舞臺,新興音樂人分時段進行多元風格演出,與視覺作品呼應
閉幕揭曉儀式(21:45)
公布《公約》20周年慶典活動作品收藏名單,象征“瞬間”升華為“永恒”
閉幕關西夜沙龍
邀請藝術家、觀眾、教科文組織官員及各國嘉賓共慶,深化藝術交流
作品征集要求▼
主題詮釋:
展現數字時代藝術價值的瞬時表達與永恒意義(多元題材和內容)
形式規范:
提交作品高清圖+3分鐘創作理念視頻
版權承諾:
作品須原創,無知識產權爭議,主辦方有權用于公益宣傳與學術研究
提交方式與時間
截止日期:
2025年7月31日(以系統接收時間為準)
提交材料:
作品高清圖/視頻、500字內創作說明、個人簡介及聯系方式
提交郵箱:
3075946878@qq.com(郵件標題【類別+姓名+作品名稱】、如【藝術+張三+永恒之光】)
相關費用:
每一位入選藝術家需繳付相關基礎費用。相關費用包括:國際運輸保險、報關、作品框裱、展覽畫冊現場錄制、媒體宣推、現場活動等。執行機構投入以上預算之外的所有費用。藝術家赴日本參加項目活動,相關差旅經費自理。
作品遞交:
作品被征集并接到通知,與中國項目組執行機構簽約,寄送作品至中國指定地點,統一運輸、保險,郵寄大阪。
在藝術形態與傳播方式劇烈變革的當下,誠邀您以作品為媒介,共同探索藝術價值的新維度。讓我們相聚大阪世博會,以“瞬間”創作鑄就“永恒”經典!
聯系人沈先生:
附:相關活動和機構介紹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
一、概述
1、舉辦時間:2025年4月13日至10月13日。
2、舉辦地點:日本大阪市,世博園位于大阪灣區域的人工填海島嶼“夢洲”,園區面積155公頃。
3、主題:“構建未來社會,想象明日生活”。
4、吉祥物:“MYAKU-MYAKU”(ミャクミャク),漢字可寫作“脈脈”。
5、參展規模:預計約150個國家和地區及25個國際組織參展,接待訪客2800萬人次。
二、展館與建筑
1、標志性建筑:“環形大屋頂”是大阪世博會會場的象征,這座全長2公里、高約20米的木結構建筑,是世界最大木結構建筑,連接會場各區域。
2、中國館: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外觀像一座巨大的綿延展開的中華書簡,圍繞“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綠色發展的未來社會”主題,展示中國傳統生態智慧與新時代綠色發展成就。
展會亮點
3、前沿科技展示:如世界首臺氫動力自動售貨機正式啟用,由可口可樂公司與富士電機聯合開發,通過可更換的氫氣盒產生電力。
4、精彩文化活動:有面積達8800平方米的“水上舞臺”的水舞秀,以及音樂會與傳統技藝等各式各樣的精彩表演以及巡游活動,如“青與虹與巡游”噴泉表演。
5、特色主題館展示:“大阪健康館”展示用最新科技手段制成的會跳動的“心肌膜”;“未來城市”館以“邁向幸福城市”為主題,可體驗人工智能、機器人等尖端科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一、概述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簡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是聯合國旗下專門機構之一,于1946年11月4日在巴黎宣告正式成立。
二、宗旨
通過教育、科學及文化促進各國間合作,對和平與安全做出貢獻,以增進對正義、法治及聯合國憲章所確認之世界人民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均享人權與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
三、主要機構
1、大會:為主要決策機構,由所有會員國的代表組成,每兩年召開一次,審批計劃與預算,選舉并任命總干事。
2、執行局:由58個會員國的代表組成,每年召開春、秋兩次會議,負責審查計劃與預算執行報告,確保大會決議和執行局決定的落實。
3、秘書處:常設機構,負責執行大會和執行局的決議和決定,處理日常事務,最高行政首長為總干事。
四、主要工作
1、教育領域:促進優質教育和全民終身學習,推動全球教育改革,為構建更美好的未來奠基。
2、科學領域:支持科學合作,促進可持續發展,為公共政策提供支持,推動海洋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改善海洋管理。
3、文化領域:推廣和保護文化,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文化多樣性。
4、傳播與信息領域:支持信息素養教育,保護記者安全,推動更強的數字治理,促進表達自由與優質信息的獲取。
五、成員情況
截至2024年1月,有194個成員和12個準成員。中國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始成員國之一,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該組織恢復合法席位,并出席了此后歷屆大會,自1972年起連任執行局委員至今。
國際電影電視和視聽交流理事會(CICT-ICFT)(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直屬機構)
國際電影電視和視聽交流理事會于1956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9屆大會上成立。它在教科文組織的職權范圍內根據自身使命開展活動。在文化方面,積極參與2005年《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的實施;應創意城市網絡計劃的要求,審查候選城市的電影和數字藝術文件;與絲綢之路平臺合作,為古絲綢之路沿線城市開發視聽項目。在傳播與信息方面,為慶祝世界視聽遺產日組織活動和會議,參與國際傳播發展計劃和全民信息計劃。在教育方面,舉辦關于和平文化的培訓講習班和多媒體信息制作培訓研討會,支持教育部門的媒體和信息素養以及和平文化計劃。此外,其國際評審團每年會向體現教科文組織目標的電影頒發獎項。
創意與創新平臺(PCI)
(PCI)全稱Platform for Creativity&Innovation,是國際電影電視和視聽交流理事會(CICT-ICFT)下設機構,是一個國際性、跨學科的平臺,旨在融合文化、藝術與新興科技,推動協作、促進可持續發展,并激發深遠的社會變革。作為一個集研究、培訓、傳播、合作與推廣于一體的多元化樞紐,PCI致力于在全球范圍內連接來自藝術、文化、科技、政策與商業等領域的多方參與者。秉持前瞻性的愿景,PCI通過展覽、公共對話、數字創新及能力建設項目,積極推動具有影響力的行動,并始終堅持包容性發展,賦能未來一代。
藝術與科技共創可持續未來(ATSF)計劃
一、概述
(ATSF)計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的慶祝其2005年《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頒布20周年的活動。
二、主辦方
國際電影電視和視聽交流理事會(CICT-ICFT)以及創意創新平臺(PCI)。
三、時間
ATSF計劃的《公約》慶祝活動貫穿2025年全年,標志性活動于2025年8月25日至31日在大阪世博會舉行。
四、主題
數字敘事的影響力——運用現代技術的力量進行傳播和吸引受眾。
五、活動內容
在大阪世博會園區“Future Life Experience&Team Expo館”舉辦沉浸式展覽,以影音和實物作品詮釋游牧智慧。在主題周內還設有慶典日,主題為“藝術與科技共創可持續未來(ATSF)”,在世博會園區節慶活動場地舉辦集論壇、展覽和藝術表演為一體的綜合性慶典活動,包括重量級演講、藝術與科技展演等。
該計劃探索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以日常生活為出發點,以創新為驅動,聚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展望未來生活方式,為來自不同領域的項目、企業和品牌提供激發靈感、促進交流、展示成果、推動合作的機會,共同塑造可持續未來。
https://mp.weixin.qq.com/s/xvEcrm0LCTT9OSY7j8Gvt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