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旅客朋友,大家好,歡迎搭乘2019首屆國際“陸地郵輪”概念列車設計大賽——評審結果公示專列。
2019首屆國際“陸地郵輪”概念列車設計大賽,于2019年8月20日啟動,征集日程歷時78天,在此期間,我們于上海設計周首次啟航,于北京設計周開啟全新賽道,向廣大群體發出熱忱邀請。終于我們在截稿日,收到了來自各界的769份作品,其中專業組參賽作品550件,兒童組參賽作品219件。組委會針對征集到的作品,進行了初步整理及參賽資格審核,共計篩選出符合參賽資格的專業組參賽作品223件,符合參賽資格的兒童組參賽作品219件。
(溫馨提示:請在WiFi環境下收看)本次大賽分為線上與線下兩輪評審,各位專家評審根據《2019首屆國際“陸地郵輪”概念列車設計大賽——評分細則》,針對全部符合參賽資格的作品,給出公平、公正、公開的結果。
綜合各位專家評審線上線下的打分,評選出2019首屆國際“陸地郵輪”概念列車設計大賽,金獎1名,銀獎2名,銅獎3名,優秀獎20名,現公示如下:
《U+R》
王卓然、牛似金、陳曾力
上海師范大學指導老師:王卓然
創意說明:
“U+R”概念列車致力于打造城市+野外的休閑、文化、娛樂、購物等于一體的立體交通循環系統新路徑,從產品-模式-體驗-系統四個維度打造列車,既能滿足游輪概念,又能有效輸出文化,以實現全景式覆蓋、全產業發展、全季節體驗、全社會參與的大旅游格局。靈感源自西安城門、中國龍和秦代皮甲,整體車身行駛時放佛一條騰飛的巨龍,旨在將中國文化帶到世界各地。列車分為兩個部分,車頭車尾和中間車體,適用于城市、田園和城際。其中車頭車尾為臥艙,側向為觀光艙,一層為普通車廂,二層為VIP和普通混合車廂,以提供個性化旅游服務。
《地平線之翼》
金楚凡、劉宇軒、張明華
上海交通大學指導老師:朱典、賀靖然
創意說明:
本設計的創意來源于對旅行本質的思考與提煉,著重在旅行列車的觀景功能、社區功能和社交功能三個維度進行探究。在觀景方面,設計有開放的中庭部分,像列車展開的雙翼,給旅客一次親近自然的機會,使其在旅途中也可以盡情欣賞風景;在社區方面,本設計希望將一個功能更加全面的社區融合到列車上,進一步滿足乘客的各種需求,如飲食、娛樂、健身、住宿等;在社交功能方面,我們創新性地提出了根據多旅途路線的交織,提升社交的戲劇性,相同目的地的人可以互相交流,不同目的地的人也可能在后面的旅途中相遇,相遇的驚喜感是一種相當可貴的用戶體驗。
《支景號》
葉復燦、韓佳欣
武漢理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指導老師:李卓
創意說明:
未來軌道旅游將成為一種潮流,旅游軌道交錯縱橫,為了滿足人們個性化的軌道旅游需求,設計了獨立的子車廂。子車廂可以在游客游玩主線時停放于后部,在游客選擇探索支線景點時可以由后部滑出從而進入支線。一條主線作為主要的旅游主題的同時,可以讓游客使用子車廂的多種模式去探索更多不一樣的樂趣。主體頂部設計有休閑區,提供更加寬廣的觀光視野,頂部造型同時也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前部一節游客車廂可以滿足22人的乘坐需求,整體的側面玻璃可以讓游客獲得最佳的觀光視野,帶來最佳的游玩體驗。
《長壽號》
元紹赟、王順久、楊光
上海源本多媒體設計有限公司
創意說明:
“長壽號”列車追求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更多的關注老年人和一些特殊人群的需求,讓他們可以更輕松、更有保障的享受長途旅行。“長壽號”列車外飾設計以包裹、環繞的概念體現呵護與關愛。不對稱的設計滿足內部功能分區的需求,如觀光區需要更多的玻璃滿足觀景需求,而理療區更少的光線適合旅客休息。
《MODI》
郭玢傲、張晶晶
西交利物浦大學指導老師:Martijn ten Bh?mer
創意說明:
“MODI”是一列可旋轉、可交互、模塊化,專注于西安-烏魯木齊段的慢速文化旅行專線列車。列車組靈感來源于摩天輪,取“摩地輪(MODI)”之意,旨在邀請游客在地面上體驗絲綢之路北路的風景名勝。車廂結構采用了蒙古包的設計,以期打造“旅途中的家”之感。此外,車廂還有以下特色:1.旋轉車廂:車廂分為休閑車廂、多功能車廂、臥鋪車廂和盥洗車廂。其中,旋轉的休閑車廂將給人帶來360度的全方位景觀體驗。2.模塊化、社區化:每五節功能性車廂為一個編組,形成一個小社區;即提供一定的私密空間,也有助于增進乘客之間的交流溝通。3.交互玻璃:路途中,乘客可與大型交互玻璃互動,了解路線概覽、途中的風景名勝,或以大自然為背景進行涂鴉,也可進行觀影等娛樂項目。
《“露DEW”概念列車設計》
強小寧、蕭亞琴
陜西科技大學
創意說明:
此款概念觀光軌道列車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大自然中露珠、植物果實以及植物種子的質地和紋理。設想中的未來城市一定是生態化的綠色空間。城市建筑和大自然的生態環境融為一體,人們出行觀光的軌道交通也將會是這樣的綠色生態環境的一個部分。概念列車形態設計靈感來源于大自然中掛在樹枝上的露珠,晶瑩剔透;車體框架源于一種叫“燈籠果”的植物種子,半透明的質地紋理。整體造型通透自然,融于環境。功能設計上列車分為上下兩層,充分利用了空間布局,人們可以在上下兩層的車廂中有不同的觀光和出行的體驗。車廂內的空間以及座椅布局,讓人們更加輕松、舒適。
《全透360觀景式高鐵車廂設計》
黃立程
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
創意說明:
“全透360觀景式高鐵車廂設計”方案是設想應用在中國新一代高速列車遠距離旅游專列設計中。車廂尺寸是長25.5米*寬3.3米*高3.5米(車內凈高2.8米),采取車廂中段主入口,兩端安全出入口的設計。中庭主入口運用圓形過渡到兩段車廂,巧妙的是兩段車廂均設計24個軟座和8個軟臥,共48個軟座和16個軟臥,充分考慮到人員舒適性和成本的合理性。軟臥軟座并列設計考慮到旅客不同的需求和觀景需要,同時作為賣點的全景觀景玻璃采用高強度鋼化以及霧化可控技術,不需要觀景時可以控制霧化玻璃的大小,起到半遮光或全遮光的效果。車廂內采用高度自動化技術,人臉識別開門,電子座位提示屏,中庭圓弧自動售賣系統,中庭可收縮乘務員工作臺等,科技感未來感十足。最后車廂兩端設計有4個廁所,滿足乘客的需要,供水系統/清潔系統一應俱全。
《西行者號WESTWARDER》
謝宇飛、肖含月、朱典
上海交通大學指導老師:韓挺
創意說明:
東起陜西西安,西至新疆烏魯木齊,“西行者號”絲路騎行專列的行駛路線將古代絲綢之路與當前熱門騎行路線相結合,一路將絲路的遼闊風景盡收眼底?!拔餍姓咛枴弊鳛槁糜螌A校瑸轵T行愛好者提供集休閑、觀光、餐飲、娛樂與維修為一體的多方位旅行服務。大多數車廂采用全景車窗,以保證旅客可以最大程度欣賞到沿途風景。針對旅客的愛車進行空間規劃,在座位與臥鋪車廂分別設有自行車放置空間,允許騎行愛好者攜帶自己的愛車。列車共16節車廂,涵蓋座位車廂、臥鋪車廂、自行車維修租賃車廂、餐車、無人超市、觀光室、淋浴室與娛樂室。騎行疲憊之時,可在車站上車,休息的同時也不錯過任何一處風景;列車設有餐廳與淋浴室,在餐廳內可以享用列車行經之處的特色美食,酒足飯飽后亦可在淋浴室洗去身上的疲憊,養精蓄銳,待休息結束可以攜帶愛車繼續騎行之旅。
《Wanderlust》
Anna PaolaLoliva、Natalia Liuzzi
創意說明:
A cruise not to go anywhere,but to go!The concept of the project turns around the idea of“wanderlust”:a German word that stay for a strong desire to travel,and also interpreted in this case as time travel trough the ages to get inspired by different architectural atyles.
《動力無限創世陸地郵輪》
上海市商貿旅游學校樂高創世社團
指導老師:趙家貝、于潔、陳志雁、籽岷團隊、小明、火機
創意說明:
這是由沙盒游戲《樂高無限》制作的設計作品,我們之所以用樂高的方式呈現作品,是因為樂高是丹麥著名的世界玩具品牌,體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彰顯陸地郵輪的氣質。這是一艘可以穿越歷史的郵輪,停靠在傳統中式風格建筑的站臺,載著乘客們駛向現代科技的未來。郵輪的動力室是可控核聚變動力艙(托卡馬克裝置),清潔能源將為它無限續航。郵輪內部設置人工開放式生態系統,它基于生態學科理論,結合工程技術建立,保證整艘郵輪的生態鏈環穩定。郵輪采用三軌道式磁懸浮,為乘客帶來舒適安全之旅。郵輪的多節車廂承載著不同的功能,集休閑娛樂,體育健身,藝術圖書,餐飲美食,舒適住宿和醫療服務于一體。
《探索者C7空中旅行列車》
周桐、遲克璇
魯迅美術學院指導老師:李雪松、杜海濱
創意說明:
設計方向設定為面向中國,輻射亞歐,運行在“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觀光旅游列車。列車運行軌道采用高架磁懸浮設計,維護工作量低,無噪音、不排出有害氣體、對地面生態破壞較小,使列車對環境影響降到最低。車廂采用雙層設計,上層為個人或團體空間,下層為公共活動區域,通過功能分區,滿足旅客中長途旅行中的不同需要。列車為沿途觀景添加了雙層落地窗、透明玻璃地板專用觀景車廂、中途空中平臺等設計,方便乘客全角度俯瞰“一帶一路”沿線壯麗風光。
《移動的生活》
樓文偉
創意說明:
隨著人們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關注,太陽能技術隨著人們對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關注更加的重視起來,新能源技術的推廣受益于經濟的發展和環境的保護。此概念列車設計靈感來源于房車,房車的自由行更容易體會旅行的樂趣、拉近了自然的距離,通過每節車廂展示生活功能上的選擇,例如會議、茶廳、零售鋪、辦公、臥室車廂等。在新能源應用上利用柔性太陽能板技術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為列車的消耗進行動能上的輔助。單軌列車行進方式適合城市化進程的布局。
《一路文旅》
朱忠濤、董美玲、趙元苑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指導老師:許桂蘋
創意說明:
陸地郵輪不僅是出行,也是文旅。本設計將功能進行分區,采用分立融合式雙層設計。外飾雙層疊加,流動的線條增加設計的運動感,經典中國白的色彩增加辨識度。內飾進行功能分區,下層設有乘坐、休息功能區;上層設有是觀光、娛樂休閑、餐飲功能區;兩層之間通過樓梯上下相通。每節車廂上層設計有包圍式全透明玻璃,滿足用戶觀光的需求,當駛入景區區域時,車速會降低,上層玻璃開啟,用戶可更加直接地親近自然,感受文化的氣息,護欄的設計來確保用戶的安全。月臺采用可上下滑動設計,充分利用上層空間,方便用戶快速地進出列車。更好的實現全景式、全季節的出行旅游體驗格局,駛向更多的未知風景和文化。
《夢幻星光號》
元紹赟、王順久、楊光
上海源本多媒體設計有限公司
創意說明:
“夢幻星光號”以全新模式帶乘客探索軌道旅程中不一樣的極致體驗,車身采用可分離式雙層全景式設計,每到一個城市就會快速換上當地特色文化的空中餐車,讓乘客不用下車也能品嘗到當地美食,再配上全景車廂觀光了解當地風景文化,在視覺和味覺的雙重沖擊下感受全方位優質旅程。
隨著時間流逝夜幕降臨,別忘了來星空長廊,天空已經備好了禮物,置身在繁星點點的長廊中感受大自然帶來的夢幻。旅途中身體也逐漸開始疲憊,躺在舒適的星空睡眠艙里星星陪你一起入眠。
《“旅行者號”概念觀光列車設計》
楊劍波
浙江理工大學指導老師:夏芒
創意說明:
“旅行者號”是一輛概念觀光列車設計(包括外飾和內飾布局),其外飾造型元素提取自中國龍的形象,并參考郵輪造型設計方法,用現代科幻的造型語言去表現傳統形象。
列車主要包括乘務廂、乘客廂和頂部全景觀光層,其中乘客廂分有旅行廂、包間廂和吧臺廂三種,集觀光、旅行、休閑和娛樂為一體。設計理念是:拉近旅客和自然的距離,讓旅客能在大自然壯美風景里盡情遨游!
《隨云行號》
董錦源、朱振洲
武漢理工大學指導老師:呂杰鋒、李卓
創意說明:
“隨云行號”根據國人隨團旅游的愛好,“隨云行號”列車打造全新火車出游模式,將每節車廂模塊化定制,可單個車廂獨行,可多個車廂聯合,每個出游團體獨享一間車廂,營造更和諧的旅游出行環境。同時在車頂開放露天式乘坐空間,在火車低速通過風景區時為游客提供最佳觀景空間。而火車內部設施可根據載客人數不同,進行不同風格,不同價位的內部設施裝修,使旅游火車為更多不同消費群體所接受模塊組裝,自在隨心出行。
《移動膠囊》
高奇峰
武漢理工大學指導老師:呂杰鋒
創意說明:
在未來的出行方式中,私人化的定制與包團出行成為軌道交通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移動膠囊"相鄰車廂完全獨立的設計可以為用戶提供一個較為私密的環境,團隊的氛圍可以為用戶提供一個輕松的出行體驗。與相熟知的人一起出行旅游可以避免尷尬,交談的話題輕松愜意。上下分布的設計可以最大化地利用空間。上下部車廂互通,用戶可以自由穿梭。
《蝸的世界》
陳禪、湯儀、嚴桑怡
上海理工大學指導老師:諶濤
創意說明:“蝸的世界"列車是一輛以獨特的視角東張西望的移動小屋。路線方面,我們使用城市中利用率低的運輸鐵軌作為出發站和??奎c,用戶站在城市發展下的獨特的邊緣視角點上,與自然共生。路線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制造一個第三空間(即列車),穿越獨特視角下的城市與自然,平衡個人的心靈凈土。出行體驗方面,我們提出了“無交互房車式"的列車設計,以套房形式售賣空間,提供給用戶寧靜的旅程體驗的同時,空間使用形式靈活多變,可以滿足從單人到家族的使用。
《拾光號》
劉鳴歌、盧佳靜、楊嘯天
南昌大學指導老師:王春陽
創意說明:
“拾光號”列車采用流線型設計,這樣可以減少阻力使外觀具有科技感。列車的玻璃窗采用參數化生成,兼具結構優化造型美觀的同時,增大開窗面積,使得旅途的美景有更好的視覺呈現。列車共分為兩個類型空間:一類為大型客房,每個房間有單獨的衛生間;一類為密集型客房,一節車廂配備一個衛生間。希望以此種方式讓乘客可以感受到時光的變化,景物的轉移,感受到光,理解到生命,使人們重視每一段旅程緊緊把握時光,故標題為:拾光。
《Panda概念列車》
樊博文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指導老師:王華杰
創意說明:
“Panda概念列車”以熊貓、膠囊旅館為設計原型及創意來源。旨在為游客打造一款小型的膠囊型觀光列車,列車荷載人數20人,小型列車更是團隊的私人空間,這種概念旨在創造一種與眾不同、親近自然、自由開放的團隊式旅行方式。列車可以多輛首尾相連,主體采用大塊面花式玻璃設計,這使游客可以更好的觀賞窗外美景。竹葉型花式點綴車身,車門采用歐翼式打開方式,可在上下車時起到避雨的作用。車門打開時可在地面投影迎賓燈。車門上也可投影圖像,可投放廣告等。此列車有兩套不同主題的內飾設計:親子主題和商業主題。
《Freeline/自由路線概念列車》
林聽瀾、李丹妮
中國美術學院指導老師:Cao Jin/Reic
創意說明:
隨著科技進步和城市文明的不斷擴大,單人旅行的概念越來越受到年輕人和躋身大城市想要尋找壓力釋放點和自由的人們的青睞,很多人表示“即使是一生一次也要,想要體驗一下獨自旅行的感覺。”單人旅行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該設計以內蒙古省內環線為主題線路,以單人旅行為概念,以更舒適的方式,探索未知的內蒙風景,駛向新絲綢之路。
《陸地郵輪號》
元紹赟、王順久、楊光
上海源本多媒體設計有限公司
創意說明:
自助式旅游方式的興起,大大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陸地郵輪號”將郵輪概念搬上軌道,提倡更自由的軌道旅游方式。月臺設計猶如兩片輕薄的翅膀,象征更加自由與開放的旅游方式。郵輪型的外飾設計將整車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為露天的開放式休閑區,下層為生活休息區。
《Dear·康貝瑞拉》
譚西開、巫姍、王陽超
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浙江理工大學指導老師:王華杰
創意說明:“Dear·康貝瑞拉”以作家宮澤賢治的作品《銀河鐵道之夜》為靈感來源,希望讓人在車中體會到故事中喬邦尼一樣的夢幻之旅。本作品的意向人群為家庭4-6人的家庭旅行者,預計將提供3天4晚的旅程,車身造型在保留流線型車身同時加入了車尾的露臺,營造出貴族馬車般的構造本車內飾,設置了可供一家人使用的公共空間與觀景臺,讓其擁有一個美妙的夢幻旅程。
《東方之舟》
王卓然、陳曾力、牛似金
上海師范大學指導老師:王卓然
創意說明:“東方之舟”國際觀光列車概念整體設計,吸收了大型游輪游艇的設計理念,為休閑度假、觀光旅行提供了陸地軌道解決方案。該方案以“一帶一路”理念為設計導向,廣迎各國觀光賓客聚集于此,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而打造新載體。列車致力于打造休閑、文化、娛樂、購物等于一體的軌道+旅游新路徑。車體造型源自西安城墻,取其側面結構線加以推敲設計,意在將西安本土文化帶到世界各地。車體內部設有上、中、下兩層,一層用于普通載人車廂,二層用于餐飲、娛樂和購物,其中尾部設有VIP觀光廳,三層為駕駛室和自由活動平臺,頂部為SVIP觀光臺。
《青年人單身旅程》
沈洋、陸正潔、宋雨格
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指導老師:朱曦
創意說明:在前期調研中發現,有些人十分享受一個人的旅途,“青年人單身旅程”為這群人士設計了車廂。我們希望設計出的車廂可以讓年輕人感到舒適和自由,并且也設計了自愿式的社交裝置,促使單獨出行的旅客也能擁有社交。我們設計了一扇可以打開的小窗,在閉合狀態時就是墻面的作用,在開啟狀態時,可以讓相鄰車廂的乘客在自己車廂里就可以和對方進行交流互動。開啟的指令是需要雙方同意的,保障了安全也保護了隱私。
《新夢》
王鏡天
東華大學指導老師:厲莉
創意說明:
此次設計的創意來源是雙層火車,設計理念是火車與郵輪的結合,旨在給人們的旅行提供一種嶄新的感受,在設計時將老式火車頭與郵輪進行概念上的結合,探尋“在陸地上運行的郵輪”的感覺。在本設計中,火車頭前端圓形車門可以打開,游客可以自行走出,在前端圍出的甲板空間內欣賞美景;其余車廂內為雙層式設計,一層設置為普通乘客車廂,經樓梯上去的第二層為高端型車廂,內部添加吧臺、小型會談空間等,為高級客戶提供更舒適的旅行體驗。
在次,我們同樣感謝所有參與2019首屆國際“陸地郵輪”概念列車設計大賽的設計師、指導老師、院校、機構以及專家評委們,是你們的實際行動為我們此次大賽增添色彩,是你們的積極與熱情,一次又一次地證明“陸地郵輪”的未來會更加美好,更加值得期待。
(拼音順序排序)
Anna Paola Loliva、Cao Jin、DaWei、Mattia Muglia、Natalia Liuzzi、Reic、巴爽、白雪、白卓群、鮑韻石、邊毅懿、曹庭菲、曾坤龍、曾木建、曾桑妮、常鑫、陳曾力、陳禪、陳晨、陳峰、陳海懿、陳佳幸、陳力嘉、陳萌萌、陳寧、陳曈、陳唯杰、陳偉祥、陳肖茹、陳雪、陳志雁、程泓、遲克璇、崔佳琪、崔千雪、戴榮孫、戴森峰、戴素斯、鄧潔、董錦源、董美玲、董云峰、杜海濱、段唯一、樊博文、范啟天、方田紅、馮東瑜、馮利、馮曉青、高峰、高宏霞、高嘉璐、高敏、高奇峰、高蕊、高宇航、高展、耿超、耿興隆、龔一成、顧方林、顧夢婷、顧子涵、關曉航、郭玢傲、郭天穎、海家鳴、韓佳欣、韓挺、韓文宇、韓雨村、郝保軍、何彥柯、何澤承、何自強、賀靖然、賀曉旭、赫玉明、胡飛、胡光忠、胡佳樺、胡盼盼、黃立程、黃敏華、黃纓童、黃子婕、火機、季超超、季曉羽、江牧、江昕祎、姜歡、蔣嵐清、蔣彤、金楚凡、金書明、金燕妮、俊竹、孔德、孔繁強、孔祥好、黎敏怡、李聰、李丹妮、李豐民、李嘉雨、李敬軒、李夢函、李苗、李木子、李沐、李朋俊、李然、李思危、李田田、李香娜、李雪松、李宇、李哲、李卓、厲莉、廖怡靈、林聽瀾、林舟漪、凌若桐、凌霄、劉大順、劉劍、劉珂艷、劉鳴歌、劉嘯、劉艷波、劉宇軒、劉園園、樓文偉、盧佳靜、魯藝洋、陸嘉華、陸泉、陸正潔、路宇涵、羅雅雯、羅軼、呂杰鋒、呂萌、呂云隆、馬文宇、馬逸秋、毛斌、倪麗萍、牛似金、潘苗、彭思怡、齊兵、強小寧、喬鴻靜、瞿偲樂、曲彪彪、饒長順、任國光、任天翔、尚愛鵬、邵務兵、沈佳彬、沈家浩、沈君君、沈洋、沈宇鴻、盛浩然、施祎緯、石元元、史倩楠、宋慈航、宋金石、宋濤、宋逸卓、宋雨格、宋紫杉、蘇事情、孫浩、孫許方、譚西開、譚嘯、湯儀、陶詩言、陶延飛、田佳鑫、田婉俊、田文臣、田野、田玉晶、田原源、童冰清、王晨、王創創、王春陽、王笛、王虎、王慧慧、王健源、王鏡天、王俊陽、王樂耕、王銘佳、王墨、王鵬躍、王順久、王松野、王文穎、王曉峰、王筱慈、王亞蘋、王陽超、王懿、王銀霞、王永航、王卓然、王梓釗、魏欣瑤、巫姍、吳佳佳、吳佳芯、吳珺煒、吳楠、吳亞玲、吳一波、吳頤藻、吳躍龍、吳臻媛、夏芒、夏銳、夏天、肖含月、蕭亞琴、小明、謝啟思、謝淑鑫、謝宇飛、徐春燕、徐麗娜、徐園園、許超波、許桂蘋、宣偉男、嚴桑怡、嚴于晟、燕鵬威、楊純、楊存園、楊凡、楊光、楊佳寧、楊嘉楠、楊劍波、楊凱碧、楊柳青、楊檸寧、楊嘯天、楊新月、楊俞玲、楊玉倩、姚喆、葉復燦、葉厚斌、殷佳欣、尹浩東、尹和平、尹妍蓉、于冬冬、于潔、于淼、元紹赟、袁爍琪、袁振宇、岳佳皓、張寶東、張成宇、張淳泰、張航、張嘉卿、張晶晶、張峻銘、張玲玉、張梅、張明華、張木子、張鵬飛、張榮榮、張若曦、張姝怡、張天昊、張天懌、張婷婷、張文博、張曉、張雪梅、張亞輝、張亦煬、張語真、張緣圓、張智揚、章杰、章萌、趙海英、趙家貝、趙茜婷、趙雯婧、趙元苑、趙子祺、鄭龍松、鄭再仙、周甫、周浩、周桐、周宇、朱典、朱建君、朱菁菁、朱曦、朱旭、朱顏萍、朱永康、朱振洲、朱忠濤、莊微、莊昱凱、籽岷團隊、鄒濤、鄒萱
(拼音順序排序)
安徽農業大學、北京創意絲路文化產業發展中心有限公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北京木馬設計有限公司、成都開元未來科技有限公司、傳智播客、大連工業大學、大連科技學院、大連藝術學院、電大工作室、東華大學、廣東工業大學、廣州大學市政技術學院、哈爾濱商業大學、杭州樸悟工業產品設計有限公司、杭州萬向職業技術學院、華東理工大學、淮陰工學院、魯迅美術學院、南昌大學、南通大學、挪威奧斯陸國立藝術學院、莆田學院、棲奇藝術教育、廈門金龍聯合汽車工業有限公司、山東建筑大學、山東交通學院、陜西科技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上海建橋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天華學院、上海市商貿旅游學校、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源本多媒體設計有限公司、沈陽創新設計服務有限公司、沈陽大學、沈陽理工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四方學院、水利工作室、四川輕化工大學、同濟大學、無錫銳泰節能系統科學有限公司、武漢理工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尤帝(上海)設計有限公司、浙江理工大學、中車株洲電力機車有限公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中國美術學院、中南大學、中原工學院
(拼音順序排序)
Alessandro Colombo、Grazia Longo、Martijn ten Bh?mer、Shakti Bhagchandani、蔡鵬宏、岑沫石、諶濤、董景博、何炯、黃將、蔣宏、賴志暉、李程、李峻、林湐淞、劉海鵬、馬清運、米開、倪???、孫新平、湯凱青、王華杰、王路、王日華、王濤、王焱、王藝、吳有源、刑康、徐麗遐、張宇、朱曦、諸侃麒、鄒秀英
國際陸地郵輪設計大賽組委會
郵箱:landcruises 163.com
官網:www.landcruise.cn
指導單位:陜西省發改委
主辦單位:西安國家民用航天產業基地管理委員會、世界旅游軌道大會秘書處承辦單位:國際陸地郵輪設計大賽組委會、創意發聲合作單位:上海旅游時報、奇柯集團、伽作、D9X、大賽官方用字-漢儀字庫、長征工業設計中心、視覺me北京站:設計平臺聯盟(DPU);紐約站:紐約藝術聯盟兒童邀請賽:棲奇藝術教育、藝術稚造家支持單位:上海設計周、北京設計周、德國駐上??傤I事館文化教育處、荷蘭王國駐上??傤I事館、大作、上海工業設計協會合作院校:米蘭理工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華東理工大學、上海理工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大學美術學院、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上海工藝美術職業學院、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紐約視覺藝術學院中國學生會、普瑞特藝術學院中國學生會、紐約新學院中國學生會、紐約州立大學服裝技術學院中國學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