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全省博物館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在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青海省文物局的指導下,由青海省博物館牽頭籌建“青海博物館聯盟”。據初步統計,截止到11月27日,申報參加“青海博物館聯盟”的各級各類博物館,文化企業成員單位近50家,擬定于12月中下旬將舉辦成立大會。
“青海博物館聯盟”的成立旨在搭建全省文博單位之間溝通與交流的平臺,統籌整合省內館藏資源,通過聯合辦展、信息共享、人才培養、合作研究、人員交流等形式,促進館際之間的交流和溝通,盤活全省文物資源,加強與科研院所、文化企業的聯合,促進理論研究和文創產品的研發力度,整合全省館藏文物資源,真正實現青海文物文物“活起來”,講好“青海故事”。
為最大限度發揮博物館文化傳播功能,講好青海故事,傳播好青海聲音,全面提高全省文博單位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提升大美青海的社會影響力。青海省博物館組織了“青海博物館聯盟”標志的設計創意征集,現將設計作品公布如下,供大家評選。我們將根據網絡投票結果和專業評價,選出“青海博物館聯盟”的正式標志。
快動起你的手指,為你喜愛的作品投票吧!
投票截止時間2020年11月30日24時
投票截止時間2020年11月30日24時
快動起你的手指,為你喜愛的作品投票吧!
01
作品
標志設計說明:以青海省博物館館藏文物——玉璜為元素,提取其形制特征為基礎圖形。《周禮》一書稱"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玉璜作為六器中一器,被用作禮儀活動,象征著權利,有著及其重要的社會意義。體現在本logo中,是為了體現聯盟的權威性。
館藏玉璜為三件一組,設計用三個基礎圖形圍繞成一圈,中間為代表著青海地理特征的三江源,象征著聯盟成員圍繞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而發展,協同合作、共同將全省博物館業打造成代表青海文化的一張名片。同時圍繞的圖形也體現了館藏文物——舞蹈紋盆紋飾的表達寓意。聯盟結合的理念∶ 合作、共享、共贏。
logo的顏色選取,運用近幾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相關設計的設色原則,以多彩的形式體現博物館體系的豐富性及多元化。整體設計理念趨于國際化,圖形簡潔,色彩鮮明,記憶性強。
02
作品
標志設計說明:以青海省博物館館藏文物——玉璜為元素,提取其形制特征為基礎圖形。《周禮》一書稱"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玉璜作為六器中一器,被用作禮儀活動,象征著權利,有著極其重要的社會意義。以其作為logo元素,旨在寓意聯盟的權威性。 館藏玉璜為三件一組,設計用三個基礎圖形圍繞組合而成,組合在一起的圖形在排布上形成了"青海"首字母"Q"的字形,象征著聯盟成員圍繞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而發展,協同合作、共同將全省博物館業打造成代表青海文化的一張名片。聯盟結合的理念∶合作、共享、共贏。
logo的顏色選取,運用近幾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相關設計的設色原則,以多彩的形式體現博物館體系的豐富性及多元化。整體設計理念趨于國際化,圖形簡潔,色彩鮮明,記憶性強。
03
作品
標志設計說明:該設計顯然利用了四千多年前,青海彩陶符號與延續至今的漢字書寫方式的相似性,用以寓意中華文化的傳承接續,這也是當代我國博物館工作的核心任務之一。四千多年前的彩陶符號自然也是我國原始社會"工匠精神"的集中體現,這種"工匠精神"在歷代傳承的各博物館館藏文物中均有體現,也象征了我國工匠精神的傳承不滅!
總體結構上,設計并非靜態結構,而是利用玉璜與"博"字動態之間的相互交錯形成一個順時針向前滾動的動態結構,有順應時代發展,貼合時代旋律的寓意。
04
作品
標志設計說明:設計主要創意圖形由青海省博物館藏漢代玉璜環繞。取玉璜相互聯系溝通、彼此維系之意,來象征青海省內各個博物館的交流互通、團結協作。設計正中,是一個完全原創的類似漢代隸書的漢字"博"字,事實上該款"博"字,是采集青海柳灣遺址出土的彩陶文物上,類似文字的符號(請見圖中背景)拼合所得,有鑒于上述符號所具備的"作者提名"及"類似商業標識"等性質,因而拼合成一體的做法亦有"多方合作"、"集百家之長"的寓意,是對博物館之間統合協作的美好祝愿。
05
作品
標志設計說明:設計整體采用了圖章的樣式突出聯盟的儀式感,主體圖樣使用以青海省代表性文物之一“漢代木軺車”為原型的抽象圖形配以連珠紋,色彩選用青藍色,象征著青海博物館聯盟單位聯合起來為文化的傳承和傳播倍道而進。
06
作品
標志設計說明:設計整體以青海出土的波斯銀幣作為原型,波斯銀幣是青海古代在世界舞臺上興盛并成為中西方貿易集散地的見證,內部紋樣選用象征團結的連珠紋和“漢代木軺車”的抽象圖形表現出青海博物館聯盟團結發展的核心理念。
投票啦
請從以上6個設計方案中
選出您最心儀的LOGO
為它投上寶貴的一票吧!
投票截止時間2020年11月30日24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