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提升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公眾形象和影響力,規范保護區建設,提高經營管理水平,2021年1月12日,保護區服務中心面向省內外公開征集保護區原創主題標志LOGO。征集活動公告在“青海日報”、“海西林業”、“生態青?!薄ⅰ扒嗪J…h境教育協會”等微信公眾號同步發出,受到省內外700余名專業及業余設計者的關注和支持。截止2021年4月5日24時共60名設計者提交原創設計作品74件。作品經保護區及業務主管部門相關科室初選,專家遴選,最終評選出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評審專家圍繞征集活動確定的主題,對征集的每一件作品進行了反復論證,最終給與了公正合理的評判。
現將入圍作品公示如下,公示期7天(2021年7月28日0時-2021年8月3日24時)。公示期間,若有異議,請以書面形式反饋至承辦方指定郵箱:ecoqinghai@126.com。
01
一等獎
設計說明:
徽標設計融入了青海首字母“Q”字、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字母“C”字、梭梭林、連綿山峰、風蝕風積地貌、奔馳的鵝喉羚、騰飛的灰鶴等元素,并以簡潔抽象的設計手法,很好地體現著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地域風貌、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旅游資源。
徽標整體細膩而含蓄地將梭梭林、連綿山峰、風蝕風積地貌融入其中,構成了一幅錦繡美好的自然畫卷,具有濃郁的邊塞風情,也飽含著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豐厚的自然和人文歷史文化底蘊。
徽標取青海首字母“Q”字、柴達木首字母“C”為視覺形象,造型獨具一格,造型大方,色彩和諧醒目,易于識別和制作宣傳。
作者@劉述強
北京深藍設計機構
▼
02
二等獎
設計說明:
圖形表現出了”山脈、梭梭木、荒漠、巖羊、盆地、雄鷹“等元素,充分展現了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特征。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成排的梭梭木,展現自然保護區動植物頑強的生命力,體現了保護動物,愛護環境的積極意義,梭梭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聚集地共同構成柴達木盆地東部地區的生態屏障。條紋狀的飄帶,展示荒漠的特殊環境。整體圖案突出了梭梭林生態底蘊,彰顯了柴達木盆地文化特色。高聳的山脈,象征良好的地理環境優勢,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地貌類型多樣。飛翔的雄鷹彰顯了自然保護區蒸蒸日上、無限發展的美好明天。
整體簡潔大氣,一目了然,色彩符合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特點。
作者@廖洋
▼
設計說明:
標識以字母“C”和“N”為設計主體,代表“柴達木”(ChaiDaMu)和“自然”(Nature)的首字母,借以體現其地域屬性和領域特征;圖案中心以梭梭樹為元素構成梭梭林,一目了然地點明保護區的特色植被,在綠洲之上的動物剪影是保護區代表性的物種——蒙古野驢和鵝喉羚,與下方鳥群共同展現了梭梭林形成的多彩的荒原生態系統;字母“C”形成的圓形外廓象征柴達木地區在悉心保護下必將綠色環繞;標識以毛筆書法作為表現形式,凸顯文化底蘊和對大自然的人文關懷;黃色向綠色和藍色的過渡色彩寓意生態修復和生態繁榮,具有和諧感,符合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形象定位。
作者@朱異
▼
03
三等獎
設計說明:
圖案以巍峨的峰巒、綿延起伏的沙漠以及茂密的梭梭林組合造型,同時融入鵝喉羚,突出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極具時代感和民族氣息的品牌形象。
巍峨的峰巒、綿延起伏的沙漠以及茂密的梭梭林形成有機的交融,既生動地描繪出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瑰麗壯美的風光,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自然保護區建設內涵。
圖案同時融入鵝喉羚,突出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豐富的動物資源。
藍、紅、黃、綠結合的標準色搭配鮮艷醒目、和諧亮麗,富有鮮明的時代感和蓬勃發展的朝氣。
作者@王猛
▼
計說明:
作品以“旭日東升”的理念進行設計,同時采用金黃色和綠色搭配,根據實際日照變化和遠近距離進行展現;
采用雙手互握的形式,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其中突出“S”為梭梭首字母簡稱,同時有保護梭梭林的含義;
根據保護區從南到北分布特點,太陽升起為東向,南到北分布3片保護分區,綠色代表植被,金黃色代表地理環境為荒漠生態,配以特有鵝喉羚、藏野驢、金雕、梭梭等動植物;
標識造型易識別,是易辨、易讀的良好代言形象。
作者@徐世恩
▼
設計說明:
logo以“盾牌”為輔,突出保護特征;寓意規范自然保護區建設,提高管理水平與決心。圖主體以一個“梭”字塑型,并融入了“山形,荒漠,野生動物(巖羊、飛鳥),梭梭,祥云”等元素,突出梭梭林生態底蘊,彰顯柴達木盆地文化特色;其中圖案“祥云、鳳凰”寓意青海人保護自然的意愿,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標中嵌入“中國青?!北磉_的區域內含。
作者@陳運德
▼
End
主辦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