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張灣區‘十四五’規劃編制獻點子”有獎征集活動,獲獎結果今日公布!張灣區通過組建評審專家組經過嚴格的初審、復審環節,最終選出十大“金點子”。
快來看看有哪些投稿人的“金點子”獲獎啦
2020年8月
張灣區面向關注支持張灣發展的各界人士
征集張灣區“十四五”規劃編制金點子
通過張灣發布微信公眾號
發布有獎征集活動公告
通過“張灣發布”微信公眾號留言、電子郵件、信件郵寄、傳真等方式面向社會各界征集“金點子”,在征集期內共收到社會各界投稿150余篇,張灣區組建評審專班于2020年11月對所有稿件進行初審,篩選出部分符合征集條件的稿件。今年1月,評審專班組織召開復審會,經過專班以盲審(隱去投稿人信息)形式展開復審,最終確定綜合得分排名前十的意見稿獲選張灣區“十四五”規劃編制十大“金點子”。
近期,張灣區發改局將主動與獲選“十大金點子”的投稿人取得聯系,并組織集中頒發獎勵!
今天,小編帶大家速讀部分獲獎“金點子”的精華內容。
關于張灣區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的若干建議(摘要)
一是全域旅游,推進文旅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集中謀劃布局黃龍生態文化、七彩西溝、堵河畫廊、漢江櫻花溪谷、汽車文化等旅游片區,做好山水融合、文旅融合文章,形成由點到面、一線串珠的全域旅游發展格局。
二是多規合一,加強文旅融合頂層設計。突出規劃的落地性,將文化旅游發展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有機整合,考慮環境的承載力,確定開發邊界和開發紅線。
三是科技創新,通過信息技術革命引導旅游行為。利用5G網絡搭建智能化信息平臺提高文化旅游發展規劃編制和管理的科學性。
四是空間優化,統籌城鄉一體化建設。將文化旅游發展規劃融入貫徹到城鄉建設、脫貧攻堅、土地利用、生態保護等各類規劃中,形成文化旅游引導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空間布局。
五是文旅融合,樹立文化旅游品牌新IP。構建旅游目的地IP創新體系,唱響“春到黃龍賞郁金香、摘草莓,到漢江賞櫻花、摘櫻桃;夏到方灘看花海;秋到西溝觀荷塘月色、采摘獼猴桃,到白馬山登高望遠、悟道養生;冬到牛頭山、四方山賞雪景、品車城”的旅游“四季歌”。
從細節入手,擦亮“車都”名片(摘要)
張灣區中心地帶位于東風公司老工業基地,“中國卡車之都”是張灣的一張亮麗名片。要審時度勢,從細節入手,擦亮這張名片,放大 “車都”影響力。
以后張灣主城區道路命名(或改名)應優先考慮“飛燕”、“猛士”等有“車都”元素的名字。 對于張灣未來的地標式建筑,筆者認為應抓住機遇,精心設計,規劃建設中應注重細節,突出“車都”個性。不是以大取勝,而是以精致的個性獨領風騷,它既能反映車都張灣的形象氣質,又能體現車城市民的價值認同。
推進“兩灘(黃龍灘、方灘)”協調發展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活水”(摘要)
黃龍灘,控秦巴,憑荊襄,自古有“小漢口”之稱,從黃龍到方灘,一河相連,一衣帶水,實現“兩灘(黃龍灘、方灘)”的融合發展,打造鄉村振興生態帶,具有深厚的現實意義。 一是以“水”為基,以農為本,打造堵河風光帶。以“水”為基,做活“水”文章。形成集運動休閑、度假考察、康養健身等于一體的綜合園區,打造最佳康養樂園、最佳親水樂園、最美濕地公園。 二是以開發存量為基,以“文”為魂,打造“兩灘(黃龍灘、方灘)”旅游長廊。要把黃龍古鎮的開發利用作為“兩灘(黃龍灘、方灘)”建設的重中之重,借鑒漫川古鎮和房縣西關印象的打造經驗,把黃龍古鎮規劃建設成為古鎮休閑、養生養老、會議中心、鄉村田園綜合體等。 三是從發展“大農業、大文化、大健康、大旅游”出發,打破景區、行業、部門界限,加強溝通,分工協作,在政策優惠、項目整合、資金補助等方面予以支持,使產業相互延伸、擴散、融合,形成互動,實現共建共管共贏。 四是完善基礎設施,提升農家旅游檔次,打造生態康養品牌。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推進環境的優化、亮化和美化,建設特色餐飲、住宿等配套服務設施,促進景區景點升級轉型。 五是重視人才培養,構建合理人才隊伍,提高服務管理水平。農文旅融合是新型產業,需要各類專業人才,要根據農文旅產業發展前景,重視人才培養。要有計劃地遴選業務骨干學習考察發達地區先進經驗,培養復合型人才。同時要加強內部技能培訓,培養實用型本土人才。
“張灣發布”再次感謝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為張灣區“十四五”規劃編制建言獻策共謀張灣未來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