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6日,一筑一事與天府新區攜手面向全國發起了“第二屆筑事獎·鄉村美學”的評選,并邀請多位顧問與評審參與共建(點擊此處閱讀顧問專訪)。我們帶著對鄉村美學與鄉村發展、建設、治理的觀察與實踐,去思考“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探究何為“近處的遠方”。
過去一個多月,獎項評選吸引了全國建筑、設計、創意、生活方式與鄉村振興領域的數十家媒體、機構的關注與支持,收獲了超過一百萬的線上流量。數百個投身于當代中國鄉建的生動實踐者報名參選,這可能是迄今為止對中國當代的鄉村建設實踐最全面系統的觀察、梳理與呈現。
基于“設計、生態、地方、文化、長續”五個評選維度,由城鄉規劃、建筑設計、視覺傳達等領域的學者和實踐者,以及新鄉村建設運動主要發起人、策展人、出版人、媒體人等6位專家評審組成的評委團,于11月25日評選出8個獎項類別的40個入圍獎。隨后,評委團繼續評選出了最終的優勝大獎,以及評委特別推薦獎、筑事鄉村貢獻獎、網絡最佳人氣獎。
讓我們開啟最終的評選結果,從多維立體的鄉建實踐成果中去感受鄉村之美。
“第二屆筑事獎·鄉村美學”概念短片
小石村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龍門山脈地區,自六十年代在此開發了煤礦后,這里一度成為整個區域的中心。但九十年代后,小石村開始日漸蕭條,尤其是經歷汶川地震后,災后重建的小石村一度面臨著嚴重的空心化問題。
小石村的整體規劃/圖源時地建筑
小石村村景/攝影:©存在建筑-建筑攝影
2017年,時地建筑受邀來到小石村進行建筑設計實踐,并扎根于此,進行了長達五年之久的建筑實踐,他們通過近20個不同尺度和功能的空間布局,來塑造村子的整體形象,并且從各個角度觀察和介入社區生活,創造社區空間,塑造社區文化。
時地建筑為小石村設計的食品共享工廠/©存在建筑-建筑攝影、©DONG建筑影像
時地建筑在小石村的第一座建筑是一座有著大屋檐的公共建筑——小石村文化大院,在這個能“包容一切活動的瓦屋檐”之下,集合了日間照料中心、鄉村衛生站、鄉村夜校、兒童活動室、村民圖書館、健身房、忠孝文化展廳等多重公共功能,是小石村理想公共空間模式的開端。
小石村文化大院/攝影:©DONG建筑影像
時地建筑為小石村設計的共享民宿/攝影:©存在建筑-建筑攝影
以文化大院為契機,這種公共性也延伸到村里更多的角落。時地建筑以“同在屋檐下”為主題制作了小石村未來發展的規劃和策劃,通過測算土地價值、梳理村落資源、發掘生產空間等一系列的系統性方式,保證社區發展的可實施性和有效性。
位于小石村村口的龍門·柒村藝術設計中心/攝影:©DONG建筑影像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BtI639Ow1kxrTmDh35R8t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