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國山河壯麗,景觀奇特,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擁有豐富的風景名勝資源。風景名勝資源是中華民族接續傳承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遺產。1982年11月8日,國務院審定公布了首批44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7年起改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開啟了保護和管理風景名勝資源、發展風景名勝區事業、促進風景名勝區可持續發展的新紀元。
40年來,按照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方針,風景名勝區始終將資源保護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嚴格保存、保護了風景名勝區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本底,尤其在保護生態、生物多樣性與環境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中國的風景名勝區從設立最初即承托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區域治理任務,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涌現出不少彰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典型范例。
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進入了嶄新階段,自然保護地體系改革持續深入,風景名勝區也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在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內,風景名勝區作為一類特殊的自然公園,“具有重要生態、科學、文化和觀賞價值,自然與人文景觀集中且高度融合”的特征,是我國保護地體系中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部分,為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自然保護地體系打造了亮麗的風景名勝區樣板。
風景名勝區將牢記使命,不忘初心,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保護大道上篤行,守護綠水青山;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轉化機制中深耕,賦活金山銀山:不辜負黨和國家建設美麗中國的重托,不辜負全體中國人民實現美好生活的期待。
作品詳見(復制以下鏈接進瀏覽器查看):
https://mp.weixin.qq.com/s/KjFPdnKeLqwHLUkwu3qdo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