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畢節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主題和標識
正式發布
標識很別致,內涵很豐富
快一起來看看↓↓↓
標識您看懂了嗎
想要了解其中涵義嗎
快快一起往下看吧
↓↓↓▲“滾山珠”疊羅漢(祝緋 攝)
▲赫章《苗族大遷徙舞》表演 (劉勇 攝影)
▲威寧回族風情山歌對唱(聶宗榮攝)
▲古老的威寧“彝族撮泰吉”(博林 攝影)
▲彝族鈴鐺舞(楊元德 攝影)
▲金海湖新區上小河村的白族少女(章國綱 攝影)
畢節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主題內涵闡釋
(滑動查看)
↓↓↓
鑄牢共同體 建設示范區
——畢節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主題內涵闡釋
烏蒙腹地,莽莽群山,壁立千仞。位于貴州西北角的畢節,總人口950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00萬人,占總人口的21.1%。這里曾是西部貧困地區的典型,自然條件極差、貧困程度極深、脫貧難度極大。1988年,國務院批復建立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開啟了一場前所未有、目光深遠的反貧困試驗。
十分關心、牽掛畢節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提到畢節扶貧工作,對畢節工作作了3次重要批示。這些指示批示,闡明試驗區的歷史起點,指明試驗區科學發展路徑,贊揚試驗區創新精神,肯定試驗區改革發展成果和經驗做法,對畢節試驗區的未來和發展給予高度關切,提出了一系列新期望、新要求,充分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對畢節試驗區的深情厚意。
30多年來,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在中央統戰部、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及社會各界的傾力幫扶下,畢節各族人民始終牢記囑托、感恩奮進,聚焦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主題,狠抓團結進步教育,促各民族內生動力激發,全市8428家單位參與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創建活動,已創建國家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4個,省級示范單位156個;狠抓交往交流交融,促各民族團結和諧,建設多民族共居社區142個,6.9萬戶32.48萬群眾搬出大山、遷入新居,其中少數民族群眾1.46萬戶7.1萬人;狠抓政策項目資金支持,促民族地區夯實發展基礎,整合投入資金300余億元、其中少數民族發展資金3.66億余元,推進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發展,為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狠抓民族事務依法治理,促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在宣傳民族政策、促進民族團結方面的引領作用,全市3704個村(社區)完善了村規民約,將維護民族團結等納入其中,提高基層民族事務治理現代化水平,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良好成效,曾經為了引水,付出3人犧牲代價在懸崖絕壁上開鑿“天渠”的村落,如今瓜果滿園、生機流淌;曾經“苦甲天下”、風沙漫天的赫章縣海雀村變成了滿目林海的特色旅游村;1591個生存惡劣的貧困村寨已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142個煥然一新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32萬人挪出窮窩搬進新家;森林覆蓋率從1988年的8.9%提升至2020年的近60%。
隨著產業扶貧、易地搬遷、生態扶貧、東西協作等一系列有效舉措次第展開,30多年來,畢節累計減貧630多萬人,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21.75萬人,全市200余萬少數民族群眾與全國、全省各族人民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里再不是滿目瘡痍、水土流失的極貧之地,目之所及,萬象更新、生機盎然。
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我市是多民族共居大市,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是事關全市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的大事。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我們更要團結一致、凝聚力量,為全市改革發展營造民族團結和諧的良好社會環境。
強調,“各族人民親如一家,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定要實現的根本保證。”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畢節市必須不折不扣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重要思想、對畢節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構建起維護民族團結的堅固思想長城,團結帶領各族人民手挽著手、肩并著肩,“闖新路、開新局、搶新機、出新績”,著力推動綠色發展、人力資源開發、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把畢節建設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區。
▲彝族火把節(李棟 攝影)
▲苗族敬酒(百里杜鵑融媒體中心 提供)
▲滿族婚禮(彭良義 攝)
畢節市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標識(Logo)內涵
標識以漢字“畢”架構
藝術性化為
攜手共舞的各族人民
和綻放的杜鵑花
整合設計
其中,地域特色民族舞蹈形象展示畢節市豐富多姿、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攜手共舞的各族人民是畢節市多民族“融榮與共”的真實寫照,杜鵑花是畢節地域標志景觀,體現畢節人文、地域特征;
心形的花瓣緊緊環抱在一起,形成一朵盛開的鮮花,象征各族人民團結一心、親如一家,民族團結之花絢爛綻放;
身著不同服飾的舞者展現各民族和諧共處、共生共樂,象征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攜手共建美好家園,展現以人為本、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共建共享的時代精神風貌和團結同心、奮力開創美好生活的愿景;
圖案上方為我市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的主題“鑄牢共同體、建設示范區”,圖案下方注明“畢節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使整個標識簡潔明了、易于識別。
圖案整體呈上升動感,體現新時代畢節市加速發展、后發趕超的美好前景。
整個標識簡潔、大方,突出了畢節市山川秀美、各族人民和睦相處、美美與共,具有強烈的時代感、視覺沖擊力、較強親和力和感染力,色彩絢麗,內涵豐富,主題突出,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完美體現畢節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主題。
▲彝族火把節盛況(朱喬 攝影)
▲苗族大遷徙——巡夜 (況華斌 攝影)
▲苗族青年蘆笙表演 (況華斌 攝影)
▲古老的威寧“彝族撮泰吉”(阿鋪索卡 攝影)
畢節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標識由市民族宗教事務局于2020年11月14日至2021年12月16日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共收到全國各地145名應征人的應征作品。
經評審,共評出獲獎作品6件,其中,作品《舞動未來》,被確定為畢節市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標識。
標識展現了
畢節市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
和諧發展的時代風貌
標識發布標志著我市
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內涵
有了生動形象的闡釋
全市廣大干部群眾參與
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工作
有了共同的精神載體
▲百里杜鵑“彝族祭花神”活動
畢節,民族風情濃郁。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漢、彝、苗、白、回、布依、仡佬等民族,民風古樸,熱情好客,文化神秘而多彩,令人無限神往與陶醉。
▲納雍箐苗 (周曦 攝影)
▲百里杜鵑附源村的滿族服飾 (圖源:貴陽日報)
我市自啟動創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工作以來,以“鑄牢共同體、建設示范區”為主題,在面上創建上實現“四個納入”達標到位,在典型打造上推動“六個一”措施落地落實,在內涵提升上提煉“1+10+N”經驗出新出彩。
全市8428個單位參與創建工作,開展宣講1000余場次,打造市級民族團結進步主題公園、教育培訓基地、民族文化體驗館各1個,申報省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培訓、實踐基地9處;
在民族地區實施項目84個,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2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4個、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156個、市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177個,為加快建成全國、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奠定了堅實基礎。
編 輯:吳 芳編 審:鄒江川監 制:楊廷兵總監制:朱光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