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學們的積極參與下,2025年“家國印記,青春同行”國慶·中秋創意征集活動,收到了許多充滿巧思的作品。在此,感謝每一位創作者,是你們用創意讓國慶與中秋的美好有了新的表達、新的綻放!備受期待的獲獎結果,此刻正式揭曉。
1
一等獎
25級世界史程佳佳
《月下中秋人共醉,花前今夜客同歡》
2
二等獎
25級思政教育姚懿飛
《月沐清輝,心棲嬋娟》
24級金融工程呂正楠
《四行倉庫的英雄精神》
3
三等獎
24級金融工程儲可欣
《浪涌初心》
24級英語師范高文嬌
《月光下的月餅香》
24級金融工程薛辛迪
《紅旗渠畔,觸摸信仰的溫度》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同走進這些優秀作品,感受其中的巧思與溫度~
25級世界史程佳佳
《月下中秋人共醉,花前今夜客同歡》
秋中望月意清揚,玉盤清輝灑萬疆。正是人間團圓日,此夜家國盡安康。
——題記
中秋佳節,應該是怎樣的?從前我一向不懂,我此生離家最遠的時刻,也不過是每年春季慣例的郊游。因而這對萬千游子來說至關重要的節日,于我而言便是潮水拍來的一朵浪花,剎那間便在我的指尖溜走了。
但踏入師大的校園不過短短數日,我思鄉情切,也算是懂得了那種欲說還休的愁緒。縱離家不過百里,卻也心中積郁,甚至不敢與家人打一通電話,唯恐看見母親擔憂的面龐,聽見那帶著鄉音的關切,倘若接了,我定會落下淚來——好在,中秋佳節已至,我也能順著涌動的人群,如歸巢鳥兒般跌跌撞撞地飛回舊巢了。
父親接我時,接過行李,露出一個靦腆的微笑,眼角的皺紋如湖面上的漣漪,只是背對著我向前,為我領路,笑道:“你媽媽半夜都睡不著,想你都想瘋了,我看她就是太感性了!”說完,狀似不經意地回頭瞥了我一眼,神情中帶著莫名的自豪。
他又絮絮叨叨地從“你要好好讀書”講到“別餓著了,有沒有好好吃飯?”——從前我一向是不耐煩的,因為青春期少年的那種偏執與自傲;如今卻頗為驚奇,這些個話題變得暖心了起來,就好像祖母做的微微放涼了的暖乎乎的月餅,讓忙于適應新環境的身心舒緩下來,載著靈魂的船舶終于停在了溫馨的港灣。
我歸家的這一天正是國慶,各家各戶門前掛著一面國旗,車流穿過,總覺得像是在一條紅色的河的一岸經過,今年國慶是沒有閱兵的,街坊鄰居還談著一月前的九三閱兵。因著這事,老人家總覺得揚眉吐氣,和舊友坐在公園里下棋,大喝一聲“車——”聲音像是沖鋒的號角,洪亮有力,嚇跑了幾只麻雀。
從前祖父總說著小時候經歷的饑荒,還指著手上駭人的疤痕,訴說著年輕時的艱難與困苦。如今的幸福,他很少去說,因這幸福已然進入中國的千門萬戶,只在你回憶往昔時才能體察得清。身處在幸福之中的人是難以感受到幸福的,只有你脫離了這種幸福,才能感受到曾經的時光是多么的寶貴。
中秋節前一天,照例回鄉下老家和親朋好友團圓,沒有年節那樣隆重,但足以撫慰久別的心。
一大清早,便買雞買鴨買魚買蟹,驅車去鎮上。從前有集子,五六年前是漸漸消失了,如今又漸漸復興。早市是擠滿了人的,買菜的墊一張席子;買魚買蟹的擺著箱子;買雞買鴨的籠子里關著數十只剛抓來的雞鴨。扯著嗓子,或者放個喇叭,極力叫賣,互相攀比。人群便像水一樣流,小孩總要買好吃的好玩的,什么麥芽糖,冰糖葫蘆,雞蛋仔(一種蛋糕),鐵皮青蛙,花燈籠——什么都有,什么都想要。我已經大了,自然是沒有這種興趣的,但從前或許也拉著家長,不給買就撒潑打滾,誓不罷休。食材均是前一天購買,因著中秋當天,人多菜少,價格要翻上幾番。
提著食材回家,路過老式糕點鋪,買幾盒油紙包的月餅——比起十幾個菜肴的滿足,月餅更像是一種紀念,有它,可能不代表什么,但沒它,絕對不行。古人以月餅代月,看見了圓圓的月餅與銀月,便似乎與家鄉乘在同一艘小船上,與家人舉杯共飲。哪怕實際上只能淚灑清江,孤身對月,也倍感安慰。
月餅,就這樣代表著一種難言的紀念。
我想,正是月餅帶著的這種紀念。學校才給每個人都發了一張月餅卷——離家遠的來去著實不便,中國又是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國家。許多學生因為瑣事還是什么其他的原因,總是要在學校待上一整個假期的,每人拿一個月餅,就好像每個人都有了獨屬于他的小月亮。
我僥幸地歸鄉了,還得以寫下家里過中秋的快樂來。
中秋節前一天,關系近的叔叔阿姨姑姑伯父也帶著節禮上門,給一個足足的紅包,水果和牛奶必不可少,還有紅底金字紙包的點心——皖南特產。拜完禮就各回各家,倘若有宗祠,還得放幾盤熟食供在案上,許久未歸的游子上兩株香——當然,如今似乎沒有了,這些都是父親追憶往昔的轉述。
聽聞家鄉的有些村子還保留著舊習,例如舞香龍,祭月神等等,這些熱鬧的儀式我家是沒有的,但我想我小時候是看過的——
我問父親,父親愣住了,指著一張我騎在駱駝上的照片,道:“你看過,那年集子上有人牽了匹駱駝拍照,你吵著要騎——就是那年,我帶你看過。”
啊,我的手上,至今還有一個被香灰燙出的小疤痕,可那記憶確實遙遠了,像是隔著水波似的。
十年前,家里人還極有閑情逸致,帶著我到鎮上去看表演,舞香龍的一貫是人到中年的漢子,也不乏年輕人混雜其中,多數都是極具經驗的老手,代代相傳。
香龍之所以叫香龍,是因為身上插滿了香,圍觀的離得遠些,倒沒被煙熏得流淚。儀式是極為莊重的,這龍身邊還跟著花燈燭火,敲鑼打鼓,再放些鞭炮。這些場面或許會讓外地來觀禮的誤以為是年節——實際上徽州的年節也舞龍,比這更要隆重。
香龍拿稻草扎成,在粉墻黛瓦間來回游動,數十雙漢子的手托著固定的棒子……二龍戲珠,黃龍過江,穿越龍橋,臨近午夜,則黃龍下水,將離愁順水散去。凡此種種,都為博得好彩頭,團團圓圓,好不自在。
但如今有一件事讓我感到欣喜,這一日中午,我看見幾個學生舞著一條小龍,在鄰里間穿梭,嘴里還帶著祝福的話語。
聽說古人總有對月相思,愁緒綿綿不得盡矣,諸如蘇軾此等豁達之人,也要吟:“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今時不同往日,即使身在另一個半球,坐飛機最多不過數日,實在不行,也能拿起手機看家人那飽含思念的面龐。古時交通不便,相思之意又怎么能與千里外的人表達呢?
離家數日,我品味出了此刻相聚的幸福。
中秋節晚上,在院子里擺上一桌好菜,祖母收集了些許桂花,曬干后和家中采的茶泡在一起。以茶代酒,竟有一絲古韻,古人以茶代酒,總說漂泊無定,今夜團圓,卻添上幾分圓滿來——這或許便是中秋的意義吧:
無論前途何方,但大家團聚一處,任憑山海波瀾,亦能破長風,御萬浪。
百年前的戰士們離家在外,志同道合的人便是家人,一起對敵的同志便是親人,一個人的身后是他的小家;千千萬萬個人的身后,是我們的國家。
祖父總說以前艱辛,而如今幸福。倘若無人替我們負重前行,我們又何以能享受如今的安心呢?不過是一星期的離鄉,我便如坐針氈。百年前山河破碎,無數游子數十年漂泊在外,他們無處寄托相思,唯有滿腔憤慨,激揚熱血,負山河萬疆。
倘若無山河安康,又何以有家庭美滿?
安徽有將近三百座烈士陵園,無數英雄背井離鄉,拋頭顱灑熱血,埋葬在異鄉的土地上,看著這片破碎的土地迎來新生。如今的美滿,正是過去的辛苦付出帶來的。“秋月光如水,今宵分外明”,因這小小的感嘆,此刻,我仿佛與英雄們站在一起,把酒言歡,共度中秋。
今夜,愿盛世華年,愿闔家團圓,共祝中秋!
24級金融工程呂正楠
《四行倉庫的英雄精神》
最近,我有幸參觀了位于上海的四行倉庫紀念館。這座紅色教育基地,是抗日戰爭時期上海保衛戰的重要歷史遺址,也是中華民族英勇抗爭精神的重要象征。走進四行倉庫,我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那段炮火連天、英雄輩出的歲月之中,心中油然而生敬意,也深深體會到“先烈用生命捍衛民族尊嚴”的沉重力量。
四行倉庫位于上海楊浦區黃浦江畔,曾是民國時期重要的商業倉儲設施。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時,這里成為守衛上海的中堅力量。紀念館通過歷史影像、文獻資料、實物展品和聲光電技術,再現了當年的戰斗場景。進入展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當年的倉庫結構模型和保留下來的彈孔墻面,歷史的厚重感撲面而來。每一塊破損的墻磚、每一處子彈痕跡,都像在低聲講述著當年的浴血奮戰。
館內還展示了守軍的個人物品:破舊的軍帽、磨損的鞋靴、戰士們留下的信件和日記。尤其讓我動容的是幾封戰士寫給家人的信,字里行間透著堅定與牽掛。盡管身處炮火連天的戰場,他們仍然心系親人,心懷家國,這種堅韌與奉獻深深觸動了我。
四行倉庫最為人稱道的,是守衛倉庫的八百勇士。他們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面對日軍的瘋狂進攻,堅守倉庫十四天,頑強抵抗,為上海的整體防御爭取了寶貴時間。八百勇士中有許多年輕的學生和普通士兵,他們沒有精良的武器,甚至缺乏足夠的糧食,但他們沒有退縮,始終把保衛上海和守護百姓的安全放在首位。
其中,一名年輕戰士的事跡讓我印象深刻。他在戰斗中負傷,但仍堅持指揮同伴,掩護傷員撤退,最終英勇犧牲。他的眼神透過歷史照片,仿佛在向每一個參觀者訴說:即便面臨死亡,也要捍衛國家尊嚴。這種舍生忘死、無畏擔當的精神,讓我久久不能平靜。
參觀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停下腳步,凝視那面滿是彈孔的倉庫墻。那一刻,我仿佛聽見了炮火轟鳴,也仿佛感受到戰士們堅定的心跳。英雄的事跡不僅讓我震撼,更讓我產生深深的思考:今天的和平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是否真正珍惜和感恩?他們在生死關頭展現出的勇氣、信念和責任感,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精神財富。
在現代社會,雖然我們無需面對戰火,但人生中同樣會遇到困難與挑戰。四行倉庫八百勇士的精神告訴我:無論面對怎樣的困境,都要勇敢承擔責任,堅持信念,努力奮斗。個人的努力雖小,但若每個人都能堅守崗位、盡心盡力,就能匯聚成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大力量。
四行倉庫的紅色精神,不僅屬于歷史,它更是一種現實的指引。今天,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要學習先烈的奉獻精神和堅韌品質,將這種精神融入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在學習中,我們要認真鉆研,追求卓越;在工作中,我們要盡職盡責,勇于創新;在生活中,我們要關心他人,傳遞正能量。這樣,四行倉庫精神才能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
參觀上海四行倉庫,讓我深刻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先烈的偉大。那段浴血奮戰的歲月,那些年輕而堅毅的身影,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他們用生命捍衛民族尊嚴,他們的精神跨越時空,激勵著我們這一代人。四行倉庫不僅是一座紀念館,更是一座精神豐碑,讓我們銘記歷史、不忘初心,將紅色精神代代傳承。
24級金融工程儲可欣
《浪涌初心》
踏入渡江戰役紀念館,最先撞入眼簾的,是序廳里那組高近十米的雕塑——解放軍戰士手挽著木船,褲腿浸在渾濁的江水中,目光堅定地望向對岸。雕塑底座的文字靜靜訴說:1949年4月,百萬雄師以木船為艦,在槍林彈雨中橫渡長江,打破了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
展廳深處,一艘斑駁的木船格外醒目。船身布滿彈孔,船舷上“渡江第一船”的紅色字樣雖已褪色,卻依舊震撼人心。講解員指著船尾一處修補的痕跡說,當年這艘船的船老大冒著炮火,載著8名戰士沖鋒,船尾被流彈擊中進水,戰士們一邊用頭盔舀水,一邊幫船老大劃槳,最終率先抵達南岸。而這樣的木船,在渡江戰役中足足有一萬余艘。
最讓我動容的,是展柜里一封泛黃的家書。這是戰士陳明寫給母親的信,字跡潦草卻飽含深情:“娘,等打過長江,我就回家陪您種莊稼。”可信的旁邊,是一張犧牲通知書——他在登陸時為掩護戰友,被子彈擊中,再也沒能回到家鄉。
走出紀念館,江風拂面,不遠處的長江依舊奔涌。那些曾在江面上閃耀的船燈、回蕩的吶喊,此刻都化作了展館里的文物與故事。它們讓我懂得,今天平靜的江水之上,曾承載著怎樣的熱血與犧牲,而我們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英雄們用生命守護的家國。
衷心感謝每一位參與者的熱情投入,同時,熱烈祝賀所有獲獎者,你們的精彩表現為活動增添了光彩!愿大家在未來的日子里,都能如中秋明月般圓滿,似國慶家國般昌盛,學習進步,生活順利!
https://mp.weixin.qq.com/s/A40B6qe55MbgO0pryqwU-w
